第302部分(第1/4 頁)
《金史》記載有一神箭手郭蝦蟆,在一次守城戰鬥中,城外一敵遠遠坐在胡床上,認為該處“箭力不及”,以此對守軍表示鄙視。郭蝦蟆奉命幹掉這廝,於是手持弓箭等待時機。平日裡蝦蟆射箭,專攻敵人腋窩,因為那裡沒有甲冑掩護,因此“無不中”。這次依樣畫葫蘆,只是力道要加大,不一會兒不知是舉杯喝酒還是打哈欠捂嘴,“坐者舉肘”,蛤蟆眼疾手快,將其射死。對於神射手,獎勵是多種多樣的。像前文提到的斛律光,長大後因射中大雕被皇帝和宰相譽為落雕都督,得到的是名聲。太史慈一箭穿敵手掌,得到的是敬仰。《北史》記載,魏孝武帝將銀酒杯懸掛於百步之外,“命善射者十餘人共射,中者以賜之”,這大概是最早的獎盃。最幸福的應屬唐高祖李淵,憑藉兩箭射中畫裡孔雀的雙眼,贏了個老婆。這段故事記載在《舊唐書》裡,讓人看後好生羨慕。
宋朝民間射箭風氣頗盛。北宋時期,民間有“弓箭社”,有數十萬成員,他們“帶弓而鋤,佩劍而樵”,或訓練或競技或娛樂,培育出相當多的神射手。《宋史·兵志》記載,有官員對於“射中者,視暈數給錢為賞。”暈,就是圈,類似現在靶子上的環,當時為考核射箭精準與否,在靶子上畫出大小不一的同心圓為目標,然後召集士兵在距離二十步的地方引弓射箭。除了沒有說出八環、九環這樣的術語,與現如今的評比方法沒什麼分別。
到了元朝,射箭不再受政府支援。元朝一統江山之後,政府即刻把射箭列為限制級活動。據《元史·刑法志》記載,除了給類似刑警等幾類特殊職業配置弓箭,其他人等一律禁用。而且不只是不能用,就是私藏也不行,當時以一張弓三十隻箭為一副,凡家有私藏,不足一副者鞭打五十七;就這樣,本該廣受讚譽的神射手,在王朝更迭的漩渦中眨眼間就換了角色。
以最小的成本使敵軍付出最大的代價,這是當今世界各國不遺餘力對狙擊手大加訓練的根本目的。狙擊手常常執行的命令包括指定狙殺、巡邏狩獵、非硬性裝備破壞、隨隊觀察警戒及火力支援。
執行指定狙殺任務,可以是一名狙擊手,也可以是2人小組,其中一人偵察,一人狙擊。指定狙殺任務要求狙擊手不擇手段地達到目的。槍支之外,弓箭、弩、刀也都是值得一試的利器。
狙擊手還應當有近身搏鬥、格殺的準備和技能。巡邏狩獵要求狙擊手主動而自由地伏擊任何值得痛下殺手的目標。實戰條件下,戰場環境往往撲朔迷離,形勢變化難以預測。由於情報所限,狙擊手在無法接受明確狙殺任務的情況下,就可以以巡邏狩獵的方式,自主殺戮,以期收到奇效。這種任務常常是為了保證戰場形勢於我有利,即使巡邏狩獵失敗,損失的也只是2名狙擊手,可謂是本小利重的買賣。
狙擊手的目標不僅僅只是殺傷對方的人員,實際上他們往往可以起到普通步兵無法達到的戰術作用。例如狙擊手可以透過對坦克成員,車輛的油箱、水箱、輪胎,直升機的主旋翼與尾旋翼、光電觀測器、機載彈藥,潛望鏡和通訊裝置的射擊使其喪失戰鬥力;可以透過毀傷關鍵裝置來遲滯敵方基地的作戰行動等。另外,類似於彈藥庫、油料庫、指揮部等薄弱環節也非常容易成為狙擊手的高價值戰術目標。油庫的狙擊可以先用1發包鉛的軟彈射穿油桶,等燃油外瀉遍地皆是時,再用1發燃燒彈或曳光彈加以引爆,一定會造成不可收拾的混亂局面。
狙擊手進行裝備破壞活動時,往往會順手牽羊消滅掉駕馭裝備的人員。要阻止一整隊車輛的行進,狙擊手可以先從最後面的車長或駕駛員殺起,再從後往前一一收拾。一般情況下,車內其他人員要意識到車長被殺,至少需要四五十秒時間。這段時間對於神槍手而言,足夠又準又狠地射出更多子彈了。
配備在特種作戰小組中的狙擊手,常常是整個小組成員的“保護神”。他負有隨隊觀察與火力支援的責任。當小隊受到敵人遠端火力攻擊,一時又無法得到援助時,狙擊手就應該立即進行敵火觀察,並進入有利的射擊陣位,將最有威脅的敵人依次射殺。與此同時,狙擊手還應當是選定撤退路線的“逃跑專家。”他有義務向小隊指揮官提供最佳的撤退路線,並進行全程掩護。必要的時候,狙擊手還要充當孤膽英雄,將敵人火力吸引到自己身邊,以掩護大部隊轉移。
潛伏是狙擊手必須掌握的基本技能按性質分,狙擊手的任務有指定狙殺、隨隊觀察、火力支援、巡邏狩獵、非硬性裝備破壞與定點清除等。
“孤獨而漫長”,這5個字可謂是狙擊生涯簡單而生動的概括了。長時間的野外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