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4部分(第1/4 頁)
。因為離村子近,就選定現在這河灣地上植樹造林。總司令一帶頭,地方黨委又動員群眾參加,很快就把那塊空曠的河灘栽上小樹苗。
如今,那些小樹早已長大成材,其中朱老總親手栽的那株楊樹已長成參天大樹,有趣的是,人們發現,那棵楊樹的枝條折斷後,每根枝條年輪的中心都有一個小小的五角星,這種天工造化,使許多人驚訝不已。這棵樹現以作為文物保護起來了。
凡是到過黎成縣黃崖洞的人,無不為那裡“仰望天一線,俯窺千仞壁”的山勢而驚歎。黃崖洞是朱老總多次親自踏勘為八路軍在敵後的第一個修械所選定的廠址。兵工廠開工後,朱老總多次到工廠裡看望工人,指導生產,部署防衛,對每個環節的問題都再三叮囑,關懷入微。
兵工廠的生產規模和技術水平發展很快,由每月生產100多支步槍,裝備一個新兵連,發展到一年生產的軍火可武裝16個團。黃崖洞兵工廠生產的武器彈藥是八路軍送給*本鬼子最好的“禮物”,*軍視此地為眼中釘,圖謀拔掉,然而經過朱老總精心部署,這裡變成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地方。在著名的黃崖洞保衛戰中,總部特務團和兵工廠的工人武裝打退5000名日軍的進犯,創造了敵我傷亡6比1的輝煌戰績。
磚壁村的老人們都會背這樣一首民歌:“抗日井啊抗日井,紅砂甜水清凌凌;吃水不忘八路軍呀,日夜想念朱總司令。”那是1939年夏,久旱無雨,土窯裡積存的水也快用完了,朱老總看在眼裡,急在心上。第二天,他翻山越嶺,勘察水源。一個小山洞裡水汽升騰,老總判定是打井的好地方,他召開總部直屬機關打井動員會,講道:“我們八路軍是人民的子弟兵,要處處關心人民群眾的疾苦,為老百姓解決吃水困難。”
在打井工地,朱老總、彭老總和左權副參謀長帶領指戰員熱火朝天地幹起來,終於打出了一眼13米深的水井。磚壁村群眾眼見八路軍在這乾旱的山區挖出了第一眼水井,老鄉們邊品嚐清凌凌的井水,邊說:“俺山裡人蓋了龍王廟,建起了萬聖廳,燒香叩頭,祈禱神靈,可碰上大旱年頭,萬聖一個也不靈。咱朱老總帶領的八路軍,可真比萬聖還靈啊!”磚壁村的群眾給這口井起了個名字:“抗日井”。
孫烈說到這裡,想了想道:“你們這次上山,估計應該是彭老總接待你們!因為前幾天朱老總有事到山西戰區長官部去了!”
“彭老總?就是那個“誰敢橫刀立馬,看我彭大將軍”的彭老總嗎?”
“對!不但是他,還有左權參謀長!”
“聽說彭老總也很傳奇的!”
“那當然了!說起彭老總,我記得那是在紅軍長征時期吧,過草地是紅軍長征途中最為艱苦的一段歷程。紅軍指揮員在飢寒交迫的情況下向北挺進。走在前面的部隊斷糧了還可以挖野菜吃,走在後面的部隊則連野菜也找不到。
彭老總率領紅三軍團負責殿後。他眼見戰士們一個個因飢餓而昏倒在地,便把目光盯在自己的大騾子上。這匹從江西出發時就跟隨彭德懷的大騾子,一路上又馱糧食和器材,每天它背上都堆得像小山似的。有時彭老總撫摸著大黑騾子唸叨著:“你太辛苦了,連一點料都吃不上。”說著,就把自己的乾糧分出一些,悄悄地塞進大黑騾子的嘴裡,一直看著它吃完。
現在,草地上斷糧了,彭老總決定殺坐騎解決燃眉之急。他把飼養員喊了來,問道:“總共還有幾頭牲口?”
“連你的大黑騾子還有6頭。”老飼養員回答道。
“好,全集中起來,殺掉吃肉!”彭老總的話就是命令。
“什麼,殺掉?你不出草地啦?”老飼養員著急了。幾個警衛員聽後也急忙圍攏過來,大聲說:“軍團長,大黑騾子可不能殺呀!”
彭老總深請地望著拴在不遠出的大黑騾子,平靜地說:“部隊現在連野菜也吃不上了,只有殺牲口解決吃的,或許能多一些人走出草地。”
老飼養員流者眼淚對彭德懷說:“可是你怎麼走出草地?別的可以殺,大黑騾子一定要留下,它為革命立過功。”
彭老總拍著老飼養員的肩膀說:“你們能走,我也能走。雪山不是已經走過來了嗎?革命又算得了什麼!大黑騾子是為革命立了功,這次就讓它立最後一次大功吧!”
“還是把大黑騾子留下來吧!”大家在請求。
彭老總有些不耐煩了,他大聲地對身邊的警衛員說:“邱南輝,傳我的命令,讓方副官長負責殺騾子!”
6匹牲口集中到了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