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0部分(第1/4 頁)
ⅰV形睦鋃嘀縛�*戰爭時期協助*本軍隊進行軍事活動,由被佔國人民組成的佔領區軍隊。不同時期各地的偽軍名號各不相同,較為著名的有“皇協軍”、“保安隊”、“警備隊”等稱呼。由於偽軍是對華作戰,因此在全國乃至中華民族內,偽軍士兵受到廣泛的指責。在中國大陸,偽軍往往與“頑軍”一詞同時出現,合稱“偽頑”。
偽軍和偽政權大致上屬於三個系統,汪精衛中央政府中央軍(25萬以上);王輯堂的華北政務委員會治安軍(10萬),後來叫皇協軍,偽蒙古聯合自治政府的蒙古軍(1。5萬);地方團隊(25萬)。
偽軍的主要來源有**戰俘能改造部分和當地出國民兵—*本版本的抓壯丁,以及地皮流氓的補充。從組成來看,屬於**老底子的不少,但中央嫡系投降的不多,大多是地方部隊,華中忠義救**序列投敵的基本不屬於正規軍,他們是屬於軍統系統的,**有餘,實力不足,但是他們有優點——…裝備精良,特務活動熟練。
全國偽軍除偽正規軍外,尚有各省縣的偽地方武裝,各縣的地方警備隊反倒裝備和士氣都高於偽政府正規軍的大多數部隊,因為他們一般都由當地*軍部隊直接控制,統一計劃,統一編制,統一訓練,統一裝備,他們的武器都在各兵團的增加裝備用槍支裡補充,也就是*本武器裝備。都配備有*本指揮官,教官,完全由*本所指揮。
偽地方武裝還包括從東北來的偽滿洲**,可能與抗聯玩出點心得,他們對付遊擊有點水平,論戰鬥能力和素質,一般情況下調入關內都做特務武裝和主力使用,裝備大多是*式或者德式,1943年夏季由偽滿開冀東二個旅,兵力八千人。位於遵化、遷安地區,一般是*偽雙重領導,直屬*軍;特務隊,便衣隊、夜襲隊等,只有輕武器並且缺乏戰鬥經驗,戰鬥力弱;還包括各種遊雜武裝,如愛護團,自衛團,維持會鄉警,他們的戰鬥力更差。
從1932年3月成立的偽滿洲國,到1937年成立的“察南自治政府”“晉北自治政府”,還有在北平建立的“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從1938年在南京成立的“中華民國維新政府”,再到1940年春汪精衛在南京成立的偽國民政府,在這些偽政府的“治理”下, 偽軍的數量急劇增加。
1938年時,偽軍在中國的數量約為78000人,隨著1940年汪精衛叛離國民政府建立新的政府後,在華偽軍數量急劇上升至145000人,並在1942—1943年期間國民政府推行“曲線救國”口號,許可國民革命軍指揮官在面對戰局不利的情況下,“可為儲存實力,暫時投降”的指令後,偽軍數量開始爆炸性增長。根據中國共*黨在抗戰結束後的統計,在華偽軍中62%左右是原國民革命軍部隊。其中除了部分偽軍駐紮在城市負責佔領區治安維護外,絕大部分的偽軍被調往華北地區共*黨的抗*根據地進行“掃蕩”,其中還有不少偽軍參與了在華北地區對平民的大屠殺活動。
皇協軍,顧名思義就是*本皇軍的協同作戰軍,偽軍的一種,是侵華*軍對自己扶植的中國人軍隊的稱呼,也是其自稱。名義上歸汪偽國民政府節制,但真正的調動權卻完全掌握在*軍手中。皇協軍分為三種,一種是被俘虜的抗*軍人;一種是出來混飯吃的農民百姓;一種是真心真意為*軍效勞的漢奸。
皇協軍編制基本上跟*軍編制差不多,也是按照師團、旅團、聯隊、大隊、中隊、小隊、班這樣的順序。 從1938年開始,偽國民政府逐漸整編了40個師團和15個**混成旅團。他們的師團是按照*軍的丁種師團規模來建設的,下轄3個步兵聯隊,特殊兵種只有大隊或者中隊,且裝備也不如*軍正規的丁種師團,全師團人數約為11000人,與此同時,又設立了**混成旅團,下轄兩個步兵聯隊,整個旅團約6000人左右,偽國民政府的師團由皇協軍第1師團至第40師團,**混成旅團由皇協軍**混成第1旅團至**混成第15旅團,全部兵力有53萬人,他們在整個*佔區(是指中國派遣軍管轄的範圍內)內劃分了五大戰區,分別是:
第一戰區,主要活動範圍是在江蘇、上海、浙江一帶,主要的部隊番號是:皇協軍第1師團至皇協軍第8師團,皇協軍**混成第1旅團、皇協軍**混成第2旅團、皇協軍**混成第3旅團,總兵力共計106000人。
第二戰區,主要活動範圍是在安徽、江西、湖南、湖北一帶,主要的部隊番號是:皇協軍第9師團至皇協軍第16師團,皇協軍**混成第4旅團、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