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4部分(第1/4 頁)
第五混成旅,孫殿英任旅長,駐防密縣。不久,憨玉昆戰敗,孫殿英改投國民三軍副軍長兼第二師師長葉荃部,任旅長,不久改稱第二師升任師長。隨後,國民三軍由河南開赴陝西,孫殿英不肯離開。孫殿英率部在豫西、皖北一帶到處攻城略地。軍閥孫傳芳、安徽省督軍陳調元對他追緝。1925年秋,孫殿英率部流竄到山東濟寧後,被直係軍閥張宗昌收編為第三十五師,他任師長。在改編為”直魯聯軍”時,改稱為第五師,委為第五師師長,下轄兩下旅共五六千人。
1926年春,孫殿英率部在河北滄縣一帶參加了張宗昌與李景林聯合向國民軍反攻的戰鬥,孫殿英襲擊了國民三軍所屬徐永昌部,為張宗昌立下了第一次戰功。事後,張宗昌將孫部改編為直魯聯軍第三十五師,不久又擴編為第十四軍,孫殿英任軍長。1927年春,孫殿英在直隸軍務幫辦徐源泉的指揮下,在南京附近參加了孫傳芳對北伐軍的戰爭。不久,又調往直隸大名,兼任大名鎮守使。
這年秋天,孫殿英又被張宗昌派往豫北,與馮玉祥部交戰。不久,奉軍與直魯聯軍被國民革命軍打敗,向北潰退。孫殿英率殘部退往天津,後又退往薊縣、馬蘭峪一帶。這時,何成浚奉蔣介石之命策動孫殿英投降。1928年5月,奉軍和直魯聯軍阻止不住蔣介石聯合馮玉祥、閻錫山等軍北進,全線敗退。孫殿英率部退至薊縣和遵化一帶,被蔣介石收編,委為第六軍團第十二軍軍長。
1928年春,原奉軍收編之積匪馬福田率部叛逃,直奔清東陵旁的馬蘭峪,蓄意長期挖墳盜寶。當時,國民革命軍北伐已進入河北地區,奉軍北撤,而冀東一帶散匪非常多,異常肆虐。在這種情況下,國民革命軍派出孫殿英部前往剿撫。路途中,孫殿英屢見東陵殿宇富麗堂皇,為了籌措剿匪資金,起了盜墓的想法。接著,他得知馬福田進駐馬蘭峪準備掘陵的訊息,馬上命令第八師師長譚溫江連夜率兵前往,趕跑了馬福田。同時,為遮人耳目,他們到處張貼布告,聲稱部隊要搞軍事演習,開始計劃盜墓行動。
1928年夏,軍閥孫殿英在河北省遵化縣成功的完成了盜陵。所盜的兩座墓葬中,一座是清朝乾隆皇帝的裕陵,一座是慈禧太后的東陵。然而,當時的動亂年代中,照舊領兵當官,而且日後步步高昇,直至升到先遣總司令;所捕獲的重犯譚溫江也被保釋出獄,繼續當他的師長……這種反常現象正是當時社會的真實寫照。孫殿英是河南省永城人,本名孫魁元,號殿英,人們大都叫他孫老殿。
民國初年,軍閥連年混戰,割據為王者比比皆是。孫殿英也乘勢而起,糾集隊伍,稱雄一方。為謀取更大的勢力,孫殿英先後投奔過豫西鎮守使丁香玲、國民軍長葉荃等人,後又轉投鬍匪出身的張宗昌,深受張的賞識,被任命為師長。孫殿英搖身一變,透過種種手段,將自己的部隊發展成為一個軍事集團。後來,孫殿英率部與國民黨作戰,開始很有利,後來見形勢不妙,便投降蔣介石,被任命為第六軍團第十二軍軍長,在河北遵化一帶駐防。1928年夏,孫殿英率部駐紮薊縣馬伸橋,這裡與清東陵只有一山之隔。
對於孫殿英來說,清室皇陵無疑是他垂涎已久的一塊大肥肉。清室皇陵共有五處,三處在遼寧省,兩處是滿清入關後在河北省遵化縣和易縣的東西二陵,這是清陵的主要部分。乾隆時期是滿清最鼎盛的時期,慈禧太后則是滿清掌權者中窮奢極欲者之一,所以,這些陵墓也以乾隆皇帝及慈禧太后的陵墓最為奢侈,裡面放置了無數稀世珍寶。
當年清室讓位時,東陵不僅設有護陵人員,機構仍然承襲清制,而且還有旗兵、綠營兵駐陵守護,宗人府、禮工部等機構分別承擔陵寢一切事務。但是隨著世事的變遷,東陵漸漸脫離清室的掌握,落入北洋軍閥手中。護陵大臣名存實亡,常不在官署,不僅不能有效保護陵墓,反而串通他人,倒賣財物。於是,對東陵的破壞與日俱增,直至有人企圖全面挖掘偷盜,大發橫財。
887 行刺【1】
當年清室讓位時,東陵不僅設有護陵人員,機構仍然承襲清制,而且還有旗兵、綠營兵駐陵守護,宗人府、禮工部等機構分別承擔陵寢一切事務。但是隨著世事的變遷,東陵漸漸脫離清室的掌握,落入北洋軍閥手中。護陵大臣名存實亡,常不在官署,不僅不能有效保護陵墓,反而串通他人,倒賣財物。於是,對東陵的破壞與日俱增,直至有人企圖全面挖掘偷盜,大發橫財。
1928年6月,國民革命軍第二次北伐成功。其時,孫殿英率部駐防在薊縣的馬伸橋,此地離清東陵僅一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