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第3/4 頁)
知真社稷之臣也!”然而又巧妙地補充道:“妾與陛下結髮為夫婦,情深意重,仍恐陛下高位,每言必先察陛下顏色,不敢輕易冒犯;魏徵以人臣之疏遠,能抗言如此,實為難得,陛下不可不從啊。”後來,長孫皇后還派人賜給魏徵絹四百匹、錢四百緡,並溫言勉勵他。
還有一次,魏徵不知何故又在朝廷上惹怒了唐太宗。唐太宗罷朝回宮,怒氣衝衝地說:“會須殺此田舍翁。”長孫皇后問是為誰發這麼大的脾氣。天子說是魏徵,因為每每當廷給他難堪。長孫氏沒說什麼就退了下去,換了一身莊重的朝服站在庭前。李世民很驚訝地看著盛裝的妻子。長孫皇后一本正經地解釋道:“妾聞主明臣直;今魏徵直,由陛下之明故也,妾敢不賀!”唐太宗聽了先是一怔,既而欣喜,臉上烏雲一掃而空。
也許正是“淑問不已,柔風允塞”的長孫皇后賜予臣子溫柔的力量,使得魏徵犯顏直諫時多了幾份豪然的底氣,使得冰冷的政治有了一點人性的溫度,也成就了一位聖明的君王。直到生命的最後,長孫皇后還惦記著“譴歸第”的賢相房玄齡,並向她深愛的君王提醒賢臣的價值,為她關心的臣子爭取報效的機會。
治理後宮以德服眾
作為後宮統帥,長孫皇后深知她的舞臺在什麼地方,也深知皇宮裡關係的複雜和微妙。因此,最好的治理辦法便是以身作則,以賢淑無私的德行默默感化,為後宮做表率。
史書上盛讚她的簡樸。不僅她的服飾什物非常簡樸,而且她所使用的一切物品,都以夠用為限,從不鋪張。就是對自己的兒子,也同樣提出剋制物慾的要求。當時太子李承乾的乳母遂安夫人奏請增加東宮什器,長孫皇后便直截了當地告誡說:“太子患無德與名,器何請為?”不留餘地地拒絕了東宮增加器具的請求。但對於後宮妃嬪,她又是極其寬容。每逢後宮有人惹怒了皇上,她會先順著皇帝的意思將其“繩治”,等皇帝怒氣消了,她又多半會替其開脫,“終不令有冤”。當時,有個妃子生下豫章公主後便不幸死去,皇后就將其收養在身邊,視為己出。如果下邊的妃子宮人生了病,她也會派人送藥,並親自前去看望撫慰。正是這些溫馨感人的細節,終使得“下懷其仁”,後宮不再冰冷,呈現出一派祥和溫馨的氣氛。
長孫皇后還蒐集了古代婦女的事例,親自編撰了一本《女則》,共十篇。她寫這本事的目的只是為了“自檢”,並沒有留傳後世的野心。等她去世後,這本書才被呈奉給皇上。唐太宗看後痛哭不已,給身邊的臣子看,說:“後此書可用垂後,我豈不通天命而割情乎!顧內失吾良佐,哀不可已已!”
自醒的目的,是為了更加清醒地面對現實的人生。當初,李世民預備起用妻兄長孫無忌來輔政的時候,長孫皇后就堅決地表示反對。因為她認為這樣會重蹈漢代呂、霍的覆轍,使朝廷和自己的家族都捲入本可避免的政治漩渦裡。後來,在她病情漸有不起之勢時,太子李承乾建議奏請大赦囚徒,度人入道,為母后祈福。可她堅持不許,因為她清醒地知道“死生有命,非人力所加。若修福可延,吾素非為惡。若行善無效,何福可求”。她深明大義,終不願因為自己而亂了國家的法度。就是在彌留之際,她尚殷殷囑咐唐太宗善待賢臣,不要讓外戚位居顯要,並請求死後薄葬,一切從簡。但這一次,皇帝沒有聽她的話,他下令建築了昭陵,氣勢十分宏偉,並在墓園中特意修了一座樓臺,以便皇后的英魂隨時憑高遠眺。他以這種方式來表達自己對賢妻的敬慕和懷念。
她匆匆地走完了36年的人生歷程,雖然短暫,但並不影響她的完美。在她當皇后時,朝野上下是一片贊聲,便是後世,史家也給予她“乾坤輔佐之間,綽有餘裕”的高度評價。
有一個有趣的細節,在《觀世音經信箋註》中所載,長孫氏小字“觀音婢”,那麼,這是民間善意的附會還是奇特的巧合呢?我們不得而知。我們只需記得,歷史的長河裡,一位菩薩心腸的皇后,曾經留下永久的感動和溫暖的傳奇。
正如《劍橋中國隋唐史》中總結的那樣:“貞觀之治”的概念一直是有力的政治象徵,不僅終唐之世如此,而且對整個中國歷史說來也是如此。它甚至可以成為蒙古的忽必烈、清朝的乾隆和日本的德川家康的政治樣板。那麼貞觀之治象徵什麼呢?“象徵著君明臣賢;文治武功皆有可觀;還比較隱蔽地象徵了操控歷史話語計程車大夫們所信奉的政治理念最大限度地得到實踐的機會。其中最重要的是帝王對個人慾望的剋制,這也就意味著生活上樸素和政治上納諫。”
那麼,懷念這個時代的同時,不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