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部分(第2/4 頁)
特地頒發了清朝第二道大赦令:“今蒙天眷,關睢宮宸妃誕育皇嗣”這就是要把宸妃所生的皇子立為皇位繼承人。如果不是這個小皇子夭折,歷史可能因此而改寫。後來,皇太極在外面打仗,聽說宸妃病重,扔下將士不管,立即騎馬回返,後來傳報說宸妃已斷氣,皇太極竟悲傷不能自持,陷入迷惘中不能自拔。
莊妃為皇太極生下九皇子福臨後,她的地位才稍有改觀。《清史稿》記載:“母孝莊文皇后方娠,紅光繞身,盤旋如龍形。”後人分析是莊妃“耍心眼”,將珍珠寶石藏在紗裙內,宮燈照耀下使其發光,製造一種神秘的假象罷了。後來進一步製造氣氛,說夢見神人抱一男孩交付給她,並告知:“此統一天下之主也。”於是大家都說莊妃有呈祥吉兆,傳至皇太極耳中,自然也非常歡喜。那時,孝莊25歲,已經懂得像她姐姐一樣討皇上歡心了。
她與多爾袞的愛恨情仇
孝莊之所以能夠擁子登極,做皇太后,民間傳說是因為下嫁給擁有兵權的皇叔多爾袞,因為沒有確鑿的證據,所以還不能下此論斷。不過,在福臨的繼位上,多爾袞確實起了很大的作用。
當初,皇太極猝死,沒有遺詔,加上江山初創之際,諸王兄弟都戰功赫赫,擁有兵權,誰也不服誰。當時勝算最大的要數皇太極的長子豪格和皇太極的弟弟多爾袞。但兩邊勢均力敵,誰做皇帝都必然激起另一方不服。豪格雖是皇太極的長子,但他是庶出。五位正妃所生的皇子中,福臨為長,再考慮到孝莊寵貴的地位及強大的蒙古貴族背景,多爾袞便提議讓福臨繼承皇位。經過一番緊張激烈的爭執,終達成一致。這樣,年僅6歲的福臨登上皇位,多爾袞也如願以償地做了攝政王,而孝莊“母以子貴”,被尊為皇太后,時年32歲。
順治元年(1644年),多爾袞佔領北京,他將兩宮皇太后及幼帝福臨迎到北京,清朝從此入主中原。入關後,多爾袞繼續發兵南下,並節節勝利。可以毫不誇張地說,他才是大清王朝實質上的締造者和統治者。因此,他的攝政王也做得理直氣壯。當時,皇帝年幼,他總攬朝政,居功自傲,甚至把皇帝的玉璽搬到自己的王府裡使用。對此,孝莊皇太后只能一再忍讓。從清宮檔案的記錄來看,他的稱號先是“叔父攝政王”,第二年又改為“皇叔父攝政王”,再過三年,定稱號為“皇父攝政王”。後人推測,只有皇帝的母親下嫁了,多爾袞才有可能被稱為“皇父”。
與孝莊皇太后同時期的明遺民張煌言在《建夷宮詞》中寫道:上壽觴為合而尊,慈寧宮裡爛盈門。春宮昨日新儀注,大禮恭逢太后婚。
這首詞寫於順治七年(1650年),以當時人記當時事,似有所據。但老一輩清史大家孟森先生在《太后下嫁考實》裡對此進行批駁,以為張煌言是故明之臣,對清朝懷有敵意,所作詩句難免有誹謗之辭。而胡適先生認為孟森在《太后下嫁考實》中“未能完成釋皇父之稱的理由”,但由於都沒有更確鑿的證據,遂成疑案。根據蔣良騏《東華錄》的記載,在詔告多爾袞的罪狀中,不僅有自稱“皇父攝政王”,還有“親到皇宮內院”,這些都說明多爾袞和孝莊之間關係非同尋常,但到底有沒有嫁,就是個難解的謎了。
更值得深思的是,順治對多爾袞的態度前後反差極大。多爾袞做了七年攝政王,在一次打獵時突然發病暴死,年僅39歲。當時,順治下詔書以皇帝的規格來安葬他,後來又追封為誠敬義皇帝,廟號成宗,升拊太廟。但第二年順治親政,馬上翻臉,宣佈多爾袞十大罪狀,說他獨擅威權、背誓肆行、妄自尊大、自稱皇父攝政王、挾制皇上,“僭妄不可列舉”。一直“畏威吞聲”的順治終可以揚眉吐氣,他把多爾袞原來所受封的爵號統統罷免,然後撤其廟享,誅其黨羽。根據當時傳教士衛匡國的《韃靼戰記》記載,順治還掘了多爾袞的墳,將其鞭屍,可見順治對多爾袞有多恨。
耐人尋味的是,為什麼孝莊在這個過程中一直保持沉默呢?如果孝莊和多爾袞有私情,按孝莊的性格和為人來看,她不至於如此絕情。便是真為兒子的皇位著想,那麼多爾袞的暴死也是一件皆大歡喜的事情,沒有必要大張旗鼓地報復張揚。何況順治親政時才13歲,還是一個孩子。根據皇太后在順治選妃、駕崩後修改罪己遺詔等來看,若沒有皇太后的默許,他不可能這樣做,群臣也不敢那樣起鬨。因此,可以大膽推測,孝莊和多爾袞的關係一直緊張,絕非民間傳說中那樣纏綿和恩愛。年輕時他倆沒有感情基礎,也不存在產生感情的可能;多爾袞推舉福臨登上帝位,只是出於政治博弈的權宜之策;而在此後,孝莊和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