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部分(第1/4 頁)
予陸軍少將的正式軍銜。
1935年初,國民黨軍隊為了統一軍銜,正式軍銜均由銓敘廳統一銓敘。3月27日,國民黨中政會決議,4月初公佈首批授予中將的89人,其中以師長晉升的有29人,黃埔生只有3人,皆為4月9日第5組銓敘,他們是:“剿匪”第2路第2縱隊指揮官兼第1軍第1師師長鬍宗南,駐閩第4綏靖區司令官兼第2軍第9師師長李延年,駐閩綏靖第2區司令官兼第14軍第10師師長李默庵,李是第一個宣告退出中共的黃埔生,終於得到蔣介石的信任。漸露頭角的俞濟時,於1936年1月28日補敘中將,搭上了黃埔生“拜將”集團第一梯隊的“末班車”。
第十章 軍神將星(9)
1935年4月13日銓敘的首批少將,第一組敘少將的黃埔生有:教導總隊(蔣介石衛隊)總隊長桂永清、第2師師長黃傑、第3師師長李玉堂、第11師師長黃維、第14師師長霍揆彰、第25師師長關麟徵、第36師師長宋希濂、第80師師長陳琪、第83師師長劉戡、第87師師長王敬久、第88師師長孫元良等。4月15日第二組敘少將的黃埔生有:第98師師長夏楚中、第89師師長王仲廉、第92師師長梁華盛、第14師副師長李樹森等。4月17日第四組敘少將的黃埔生有:李鐵軍、陳鐵等。4月17日第五組敘少將的有侯鏡如等黃埔生,這些人組成了黃埔生“拜將”集團的第二梯隊。
1936年1月29日敘少將的黃埔生有:甘麗初、李及蘭、張雪中、潘佑強、賀衷寒、陳沛等;2月1日敘少將的黃埔生有李仙洲等;2月7日敘少將的黃埔生有冷欣、陳明仁等。這些人組成了黃埔生“拜將”集團的第三梯隊。
1936年9月,陸軍第1師擴編為陸軍第1軍,胡宗南升任軍長,成為黃埔生中第一個軍長,第一個師長範漢傑因為參加福建事變站錯了隊,後經胡宗南力保擔任第1軍副軍長,但再也追不上其晉升步伐,從此“天子第一門生”胡宗南便舉起黃埔生的晉升大旗,一路高歌,直到離開大陸之前,無人企及。
1943年11月在常德戰役中犧牲的師長、黃埔四期生彭士量和兒子的合影1936年10月5日,黃埔生關麟徵、劉戡、王敬久、孫元良、夏楚中、賀衷寒、宋希濂、陳琪以師長職務由少將晉升中將。至抗戰爆發前,黃埔生桂永清(1936年10月22日),蔣伏生(1937年5月2日),霍揆彰、李樹森(1937年5月21日)也先後以師級軍官晉升中將。
1937年“盧溝橋事變”後,全國地方部隊開始整合,部隊進行擴編。晉升中將的門檻隨之增高,抗戰英勇的黃埔生李仙洲(1938年3月1日),陳鐵(1938年5月10日),黃維(1939年6月6日),王仲廉、李鐵軍(1939年7月13日),陳沛(1940年12月2日)均以軍級軍官晉升中將。還有許多黃埔將領慷慨殉國,追贈中將的有:第54軍軍長陳烈(第1期)、蘇魯戰區政治部主任周復(第3期,復興社十三太保之一,抗日殉國的第一位高階政工人員)、第2軍副軍長鄭作民(第1期)、第5軍第200師師長戴安瀾(第3期)、第73軍暫5師師長彭士量(第4期)、第10軍預備第10師師長孫明瑾(第6期)、第10軍第190師副師長賴傳湘(第4期)等。而壯烈殉國後追贈少將和未獲追贈的黃埔將領不勝列舉,主要有:師長王竣(第3期),副師長鬍義賓(第3期)、梁希賢(第5期)、王劍嶽(第5期),軍參謀長呂旃蒙(第5期),旅長黃梅興(第1期)、蔡炳炎(第1期)、吳繼光(第2期)、高致嵩(第3期)、易安華(第3期)、朱赤(第3期)、官惠民(第4期),師參謀長姚中英(第2期),副旅長楊傑(第4期),團長王潤波(第3期)、謝晉元(第4期)、羅芳桂(第4期)、陳文杞(第5期)、劉眉生(第5期)、楊家騮(第5期),等等。
1939年8月4日,胡宗南晉任第34集團軍總司令。10月2日,關麟徵任第15集團軍總司令。胡宗南比關麟徵的晉升快了50多天,兩人把其他黃埔同學遠遠甩在了後邊,直到1941年王仲廉、王敬久等才升任集團軍總司令。
黃埔一期生侯鏡如在校慶大會上(1984年攝影)1944年12月,第1戰區司令官陳誠因為調不動胡宗南的部隊,被迫調任軍政部長,胡宗南升任第1戰區司令官,他是黃埔生中第一個也是惟一一個戰區司令官。
抗戰後期,一批在抗戰中脫穎而出的黃埔後起之秀得以加入中將行列,同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