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部分(第1/4 頁)
帳門一挑,一個頭發花白的老將親自迎了出來,正是張壽。張壽一把拉住劉子秋的手,呵呵笑道:“不錯,不錯,好一條漢子!來來來,快進來說話。”
劉子秋心頭一緊,莫非楊廣真的任命自己做個郎將了?但事已至此,卻容不得他遲疑,只得硬起頭皮跟著張壽進了大帳。
卻見張壽揮了揮手,屏退左右,臉上的笑容突然斂去,搖頭嘆道:“劉子秋,你智退敵兵,扼守泥嶺的事情,本帥盡皆知曉,恐怕姜彧也對你說過了。只是有些事情,本帥卻實在無能為力”
劉子秋聽張壽的意思,似乎向楊廣討賞未果,不由鬆了一口氣,拱手說道:“多謝將軍費心,屬下所為皆是份內之事,縱是沒有封賞,屬下亦毫無怨言。”
張壽不敢相信:“你當真沒有怨言?”
劉子秋一臉認真地說道:“絕無怨言。”
張壽看他不似作偽,這才笑了起來,指了指對面的几案,說道:“來,坐下來,我細說與你聽。”
按照劉子秋所立戰功,真正封個郎將也不為過,但張壽生xing謹慎,所寫的奏摺上也只是替他討個校尉之職。張壽考慮還是比較周全的,因為由普通士兵直升校尉,肯定是要面君謝恩。以楊廣的xing格,見到劉子秋這樣一條魁偉的大漢必然心喜,到時候自會再行封賞。同樣是郎將,一個是張壽幫他討來的,一個是皇上親口加封的,孰重孰輕,一目瞭然。
但是,張壽的奏章遞上去好幾天了,卻始終不見下文。直到昨天,皇上設立西海等四郡,又論功行賞,旨意這才傳到泥嶺營中。泥嶺堵住了吐谷渾大軍的退路,於戰局的發展極其關鍵,以楊廣的聰明自然明白其中的道理,對於守衛泥嶺諸軍的賞賜也就不吝嗇。張壽升任右侯衛大將軍,宇文敬任西海太守,其餘眾將皆有封賞,柳鬱也做了校尉,唯獨沒有劉子秋的名字,他和數萬普通士兵一樣,賜酒食一頓。
第12章 不情之請
得到這個訊息,張壽大感意外。請使用訪問本站。不過,他久在官場,深知其中的微妙。於是一邊擺下酒宴招待那位傳旨太監,一邊取出大盤金銀相贈。那太監得了好處,當真知無不言。
楊廣此次西征,隨行的太監不過數十名,這名太監因而也有機會在御前行走,竟被他聽到了一些秘密。原來,這件事竟壞在董衡身上。
劉子秋、柳鬱、姜彧、董衡都歸宇文敬管轄,但宇文敬接替韓世諤擔任郎將不過月餘,沒有心腹,好不容易拉攏了一名校尉,還死在亂軍之中。
這一次宇文敬臨陣脫逃,按律當斬。但因為宇文述父子的關係,張壽也只是口頭責罵了他幾句,卻仍然讓他管領舊部。只是宇文敬再回來時,在軍中的威望已經喪失殆盡,將士們表面上聽他指揮,背地裡全指著他的脊樑骨唾罵。
董衡為人心胸狹隘,那ri被劉子秋在眾軍面前搶白,他始終懷恨在心。見到宇文敬受眾軍冷落,董衡忽然心生一計,故意討好宇文敬,併為他出謀劃策,讓他獨攬守泥嶺之功。
宇文敬於是給宇文述寫了一份密信,只說泥嶺上的火牛陣、滑車,還有疑兵退敵之計,都是他運籌帷幄的結果,隻字不提劉子秋和他兄弟們的功勞。
當初推薦宇文敬擔任虎賁郎將,宇文述很是費了不少功夫,現在宇文敬立此大功,他巴不得在皇上面前顯擺一番,接到密信的當晚,便向楊廣作了稟報。楊廣聽得龍顏大悅,順帶著將宇文述也褒獎了一通。
誰曾想,第二天張壽的奏章就送到了御前。恰好在楊廣面前侍候的是宇文化及兄弟,宇文化及見奏章上所說與宇文敬的密信出入頗大,不敢呈於駕前,便將奏章悄悄藏了起來。
所以,楊廣根本就沒有聽說過劉子秋的名字,自然也不會專門給他封賞了。這位傳旨太監恰巧知道這件事,收了張壽的好處,因而告訴了他,還囑咐他不可輕言。
說到這裡,張壽忽然發現劉子秋臉上波瀾不驚,不由暗暗稱奇,捋須問道:“對這件事,你有什麼想法?”
劉子秋沉思了一會,拱手說道:“回大將軍,屬下以為,宇文敬恐怕難以勝任太守一職。”
張壽哈哈笑道:“張某是問你,你沒能當上校尉甚至郎將,難道就沒有一點遺憾?你去管宇文敬做什麼。”
劉子秋也笑了起來,說道:“命中有時終須有,命中無時莫強求。或許這份前程本來就不該劉某的,有何遺憾。”
張壽見他寵辱不驚,暗自點頭,說道:“劉子秋,你此番雖為小人所算,但以你的身手,總有出頭之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