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部分(第2/4 頁)
相助意味著什麼?
江南秣陵鎮外,大軍雲集。李靖、花雲、韓世諤三人都是全副披掛,身後黑壓壓一片竟有五萬大軍。有了南陳遺留下來的那批寶藏,李靖、花雲迅速擴軍,短短半年時間已經拉起了一支七萬人的軍隊。先後控制了餘杭、吳郡、宣城、新安、毗陵五郡。因為丹陽是謝家的根基之地,李靖暫時沒有向丹陽用兵,不過在丹陽周圍卻駐紮了大軍。要不然,上次謝翁達逼宮謝翁山,韓世諤的兵馬也不可能來得那樣快。
江南軍隊人數雖然大增,但缺少戰馬,只能勉強拼湊起一支兩千人的騎兵,所用戰馬還大多是不善長途奔跑的富貴馬,這也是李靖最大的遺憾。不過,劉子秋去年秋天派人送來的那些兵器圖紙和煉製鋼鐵的方法,卻幫了李靖大忙。江南的軍隊以步兵為主,為了能夠有效對抗北方的騎兵,李靖大大增加了弓箭手和弩手的數量,尤其是弩手,佔了軍隊的三分之一。還有一支足以對抗騎兵的就是陌刀兵。
江南的百姓普遍身材矮小,但一百個裡面總能挑出三五大個子,經過幾個月的努力,李靖終於組建了一支兩千人的陌刀軍。因為缺少馬匹,為了訓練這支陌刀軍,李靖用奔牛取代奔馬作為和他們對陣的“敵手”。公牛奔跑的速度雖然比不上戰馬,但巨大的體重帶來的殺傷卻比戰馬更甚。不過,在強大的陌刀陣面前,數百頭奔牛轉眼間便成了一堆斷肢殘骸,反倒讓將士們飽餐了一頓牛肉。當然,在強大的衝擊力下,也有一些士兵受了傷,但訓練場上受傷總比戰場上受傷要來得好得多。
正因為有了足夠的軍隊、嚴格的訓練、精良的裝備,李靖才有信心和王世充在丹陽展開一場決戰。
為了保證謝家的安全,李靖決定把戰場擺在丹陽城北邊的江岸上。這時候就必須先打下丹陽城,免得陷入腹背受敵的境地。丹陽雖然是謝家的根基,但丹陽太守魯派來監視謝家的,他對謝家並不友好,聽說王世充大軍南下,早就派人和王世充取得聯絡,願意歸順王世充。此刻,魯陽城大門緊閉,就等著王世充大軍的到來。
李靖看看隊伍集結完畢,揮了揮手,說道:“出發,天黑前必須攻下丹陽城!”
隋時的丹陽城並不是現在江蘇鎮江的丹陽縣,而就是後世的南京城。只不過隋時的丹陽城無論從規模還是城牆的堅固程度上,都遠遠比不上明代的南京城,因為這個年代,國家的政治、經濟北方。
即便如此,攻城戰依然打得十分艱苦。長梯架在城牆上,一隊隊士兵嘴裡銜著橫刀攀援而上。城上矢石如雨,城下的弓箭手、弩手拼命進行著反制。不時有士兵從長梯上摔下,受傷不重的爬起來又衝了上去,重傷不起的很快被戰友拖了下去救治。其實,在李靖、花雲等人眼裡,在攻城的過程全沒有必要,但高秀兒堅持這樣,他們也只好安排了一隊專門的救護兵。
丹陽攻城戰從辰時一直打到午時,士兵們前赴後繼,終於攀上了城頭。
城下不遠處的一個小山坡上,謝蘊、謝志武父子正緊張地注視著這場攻城戰。
第6章 陌刀陣
整個謝家內部對長山村這支軍隊的戰鬥力仍然抱著深深的懷疑,如果他們連丹陽城都打不下來,那麼謝家就只有重新考慮出路了。要麼真的遷往嶺南,要麼就向王世充屈膝投降,否則別無選擇,因此謝蘊父子才會這麼緊張,親自前來觀戰。看到士兵們終於蜂擁攀上城頭,守軍如潮水般敗退了下去,謝蘊父子終於鬆了口氣。
李靖進入丹陽城以後,先請謝蘊父子主持郡事,又下令將丹陽太守魯,這才率領大軍來到丹陽城北邊的江灘上紮下營寨。
三天後,王世充的大軍涉江而來,整個長江上全是江都軍的戰船。本來,長山車馬行還有許多大船,也多的是精熟水性的好手,完全可以江面上與王世充的大軍決一死戰,但李靖卻不同意。他認為,這一戰必須堂堂正正地對決,打出長山軍計程車氣,打出長山軍的威風,向世人宣佈,一支新的力量將加入
沒有阻擋,王世充的艦隊非常順利地駛近長江南岸,士兵們開始棄舟登岸,在江邊列隊。
花雲手挺長槊,躍躍欲試:“李大哥,趁敵人半渡擊之吧!”
李靖搖了搖頭,說道:“不,等他們列隊完成,讓他們見識長山軍的真正厲害!”
江面上,王世充站在一艘大船的甲板上,朝著江灘張望了一會,不由哈哈大笑道:“這幫烏合之眾居然學宋襄公的虛仁假義,安有不敗之理?傳令,擂鼓、進軍!”
李靖冷靜地看著敵軍一點點靠近,卻只是按兵不動。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