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0部分(第1/4 頁)
劉子秋沉吟半晌,這才說道:“也罷,就讓根兒隨老先生學習一年。不過,這一年中,根兒的功夫可不能落下。”
對於做出這個決定,劉子秋也有自己的考慮。他已經有了三個女兒和兩個兒子,只要他願意,將來還會有更多的孩子。當然,他是皇帝,他的孩子可以由國家撫養。但是,幾十年、幾百年之後,子又生子,繁衍生息,不知道會有多少個後代。如果這些人都要由國家來撫養,將成為一個極其沉重的負擔。事實上,在原來的歷史上,千年之後的大明王朝就出現了這樣一種情況,明太祖朱元璋的龍子龍孫們就成為一群不勞而獲,大量吸食民脂民膏的毒瘤,明朝的滅亡,也不能說沒有他們的責任。
劉子秋一直在考慮削弱皇權的事情,但不管怎麼說,皇位總會一代代繼承下去,而登上皇位的人自然會由國家負擔。沒有繼承皇位的皇子們,劉子秋也必須考慮他們的未來。給他們封王,讓他們像寄生蟲一樣依附在國家身上,並不是什麼好辦法。而孫思邈要傳授劉思根金針之術,卻開啟了劉子秋的思路。兒孫自有兒孫福,秦始皇希望子孫可以享千秋萬代之福,結果二世而亡。明亡之後,朱元璋的子孫下場也不是特別美妙。自己的子孫能否平安幸福地生活下去,還是要看他們自己。劉子秋能做的,也只是為他們學習、擇業,提供一些便利而已。
從此,可憐的劉思根沒有選擇的餘地,就被送進了剛剛成立的太醫院,跟在孫思邈學習醫道。因為金針度厄之術只是一種特殊的針灸治療手段,必須要有豐富的醫學知識為基礎,這對年幼的劉思根來說,幾乎是個無法解決的難題。幸好小傢伙足夠聰明,孫思邈教過的東西他都能牢牢記住。或許因為從小泡過多種藥浴的緣故,劉思根對藥材有種特別的興趣,各種藥材送到他手上,聞一聞便能分清楚是什麼。但是中醫博大精深,望聞問切,任何一項都必須集多年的經驗方才能有所小成。一年下來,劉思根也只能算是到一點皮毛而已。
更痛苦的是,在這一年中,劉子秋依然會逼著他每天早晚練武。而且劉子秋對細節抓得很死,不許他的動作有一絲一毫的走樣。即便劉思根的身體比同齡的孩子結實了許多倍,每天練完功依然是精疲力竭。
好在除了醫術和功夫之外,只有虞世南會抓住他練習書法,其他人倒不是太過嚴厲。箭術、騎術、琴技、茶道等的練習基本上處於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狀態。
其實,這種教育方式有點類似於後世那些望子成龍的家長們,給孩子報了無數個興趣班、輔導班,讓孩子沒有一點空閒和娛樂的時間。劉子秋自己當年也吃過這方面的苦,不過幸好他的父親並沒有堅持多久,因為他根本就不是學習的料子,轉而便讓他專注練武了。但對於劉思根,劉子秋卻寄於了厚望,又有得天獨厚的培養條件,漸漸地也限入了這種誤區。
不過,讓所有人都意外的是,劉思根堅持了下來,居然沒有叫過一聲苦。而且只要有空閒,他也不肯把箭術和騎術落下。作為一個五、六歲的孩子,能夠做到這一點,著實令人驚歎。基於劉思根的表現,如果不是擔心給他帶來不必要的傷害,魏徵等人幾乎又要重提立太子的往事。
整整一年多,大漢王朝便在平靜中走到了中興六年,也就是公元六百一十五年,距離楊廣之死已經過去了整整六年,而劉子秋來到這個世界也整整八年了。這一年多,大漢王朝發展十分迅猛。農業生產得到恢復,百姓安居樂業,朝廷政治清明,呈現出一種步入盛世的勢頭。
而透過第一屆科舉考試的三百六十名考生也在太學院學習了兩年,對於國家的各項律法、制度也已經頗為了解,接下來的兩年,他們除了繼續在太學院學習之外,還會被派往各個衙門從事實際操作,也就是後世所稱的實習。當初的排名已經成為過去,考生們在實習中的表現將決定他們今後的前程。所以,實習的這兩年尤為關鍵,也不由得那些考生不加以重視。
實習的去向有兩種,一種是朝廷各部衙門,另一種是地方官府。兩種不同的實習去向,也就意味著他們將來會在兩種不同的機構擔任官職。對於這個年代的大多數人來說,自然是希望能夠留在各部衙門。畢竟各部衙門都設在洛陽,而洛陽是國家的首都,各種資源都不是地方可以比擬的。而留在洛陽的這些實習崗位中,有兩個崗位最為引人注目,這兩個崗位是內閣隨員,將跟隨內閣諸位大學士後面學習治理國家之法。也就是說,能夠到這兩個崗位實習的考生,將來就有很大希望進入朝廷的中樞。因此,沒有人不想得到這兩個實習崗位,競爭異常激烈。
這種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