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9部分(第3/4 頁)
衝進廂房的正是百濟王和新羅王,高元剛才說的話,他們在大廳裡同樣聽得清清楚楚,也都暗自心驚。如果高元的話屬實,他們兩個國家就危險了。別看他們在半島稱雄一時,但無論中原屬於哪個朝代,對他們來說都是個龐然大物。他們甚至有些擔心,劉子秋會不會是把他們誆過來的。這時候已經顧不上什麼禮儀了,必須儘快把事情弄個明白。
劉子秋呵呵笑道:“二位王爺快快請起,有朕在,誰也不敢欺負你們!”看到高元臉色有些難看,劉子秋也朝他點了點頭:“當然,朕也不會允許任何人欺負高麗!你們都是大漢屬國,就是朕的臣子,要相互友愛,和平共處!今天的事情就到此為止,都隨朕來,痛飲一場,從此冰釋前嫌!”
既然劉子秋的話已經說到了這個地步,無論是高元還是百濟王、新羅王,都不敢再有什麼意見,只能連聲應諾,跟隨劉子秋再次回到大廳。這場宴會一波三折,氣氛自然不會融洽。何況高麗、百濟、新羅這三個國家彼此之間矛盾重重,甚至說相互敵對也不為過。但在劉子秋的絕對強勢面前,三位國王也只忍氣吞聲,接受劉子秋的調停,當場確定下各自的疆界。這樣一來,三國的勢力範圍被嚴格限定在浿水以東以南,而浿水以西以北則歸大漢管轄。對於百濟和新羅來說,並沒有什麼損失,基本維持了他們的原有疆界,而高麗則被極大地壓縮在一個很小的狹長地帶。
對於這個結果,高元既痛心又慶幸。他現在已經完全相信,這是乙支文德的一個陰謀。乙支文德為了奪取王位,不惜與大漢、百濟、新羅三方相勾結,否則又怎麼解釋那麼多城池幾乎在一夜之間就全部被漢人佔領了?慶幸的是,他及時“醒悟”,先下手為強。更慶幸的是,劉子秋好面子,沒有繼續對他窮追猛打,反而出面協調,給高麗換來一段時間的和平。
當然,現在的高麗變得弱小多了。過去在半島上有三個國家當中,高麗最為強大,可以跟百濟、新羅兩國的聯軍相抗衡。可是如今,卻比他們當中的任何一個都要弱小很多。雙方本是宿敵,即使有大漢從中調停,只要尋到機會,恐怕百濟王、新羅王都不會對他手軟,高元也很明白這個道理,他只能努力尋求大漢的支援,再也不敢奢望從大漢那裡奪取一寸土地了,而這也是劉子秋所希望的結果。
劉子秋不是沒有想過徹底消滅高麗,但他知道,高麗建國何止百年,在當地的統治已經漸漸深入人心。如果要想徹底消滅高麗,勢必要在當地開展一場血腥的屠殺,不到血流成河的地步,恐怕難以真正地征服一個國家。開疆拓土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那是建立在無數人付出生命的基礎上,所以才有“一將功成萬骨枯”的說法。在這種情況下,削弱並控制高麗,就成為代價最小而效率最高的辦法。
當然,想實現這個目的並不容易,需要一個契機,而乙支文德卻在這個時候送上門來,想要施行緩兵之計,卻被劉子秋將計就計。劉子秋一面和乙支文德虛與委蛇,一面使出雷霆手段加強對高麗各城池的進攻。同時,他又派人前往百濟、新羅,邀請百濟王和新羅王共商大計,三家平分高麗之地。
百濟王與新羅王並非愚蠢之輩,對於大漢王朝突然提出這樣的建議,原本是心存疑慮的。只是劉子秋派出去的兩名使者他們都認識,確實是乙支文德身邊的親信。這兩名親信原本跟隨乙支文德一起出使大漢,後來乙支文德喝得大醉,這兩人卻被劉子秋帶到了遼東城,也親眼看到遼東城守等人的家眷被送入後宅。高麗人雖然不像漢人那麼講究禮儀,但母女共侍一夫這種事情終歸還是讓人十分難堪。這兩名親信害怕這種事情最終落到他們的頭上,於是做出了明智選擇,投靠大漢,替劉子秋向百濟王、新羅王送信。當然,他們的隨行侍衛都是劉子秋的人,一舉一動都在漢人的控制之下,也翻不起什麼大浪。正因為使者是乙支文德的親信,百濟王、新羅王才相信乙支文德也參與其中,所以欣然前來。
劉子秋這樣謀劃的目的,無非是想在高麗、新羅、百濟之間建立一個平衡,讓他們分不出心思來侵擾大漢。只要再過個三五年,新生的大漢王朝經過休生養息,進一步強大起來,在遼東站穩腳跟,也就徹底不用在乎這幾個跳樑小醜了。然而,這次事件卻取得了一個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
高元回到平壤以後,一面收拾行裝,準備遷往浿水以南,一面將乙支文德陰謀造反的罪狀公諸於眾。在高麗,乙支文德擁有很高的威望,甚至直追高麗王高元。無論是朝中的文武官吏還是民間的商賈百姓,都不相信乙支文德會造反,只有“親身經歷”過這一場危機的高元深信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