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8部分(第3/4 頁)
年齡過小,心智尚未成熟,即使能夠在科舉考試中脫穎而出,也難委以事務。而年齡過大,許多方面都已經定型,缺乏可塑性。
除了年齡的限制,透過科舉考試選拔出來的人才,並不會立刻任命官職,他們還必須進入新成立的太學院學習兩年。這兩年中,他們會接觸很多東西,包括朝廷的一些律法,各部的運作。他們也會輪流到內閣、各部當值,培養他們的實際能力。更主要的是,劉子秋會親自到太學院授課,向他們灌輸一些思想,比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比如私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比如國家是屬於全體大漢百姓的而不是屬於皇帝一個人的。這些內容劉子秋現在並沒有透露,因為他知道魏徵等人肯定會反對。
因為透過這次科舉考試的人員,無論貧富貴賤,都可以入朝為官。這對於大漢的百姓有莫大的吸引力,尤其是以前從來沒有過的工科考試,讓一些不識字的工匠也看到了希望,因此洛陽城中一時人滿為患。
當然,科舉考試的重點還是在文科方面,必須自漢以來獨尊儒道,已經讓國人習慣了由讀書人治理天下。所以,大漢王朝的第一次科舉,最終給文科設定的名額是三百六十人,也就是說,將有三百六十人透過文科考試而成為大漢官員。相較而言,最終透過武科考試的名額只有十六人,透過工科考試的名額只有六人,比文科要少得多。關於名額的分配方案也得到了朝中大多數官員的贊同,畢竟他們自己就是讀書人。整個科舉自始至終都由內閣在負責運作,劉子秋只是聽聽他們的彙報,偶爾提點建議,並沒有加以干涉。
不過,當所有考生的名單最終報到劉子秋面前的時候,他還是看出一些端倪。曾經的七大世家,只有隴西李家、太原王家派子弟報了名,其他五大世家居然沒有一個人參加,這顯然是在以實際行動向劉子秋示威。當然,除了這五大世家,其他一些二流、三流世家也是有的派人參加,有的沒有派人參加是。像弘農的楊家、長安的上官家、杜家都派了子弟參加,這也是對劉子秋的一種支援。同時也說明世家集團開始出現分裂,對朝廷也是個好事。
江南的謝家自然派了不少子弟參加,他們已經進入了頂級世家的行列,這都得益於劉子秋頒佈的那道詔書。如今的謝家已經和劉子秋捆綁在了一起,當然會不遺餘力地支援劉子秋。謝志文、謝志武兄弟更是留在洛陽半年之久,就是為了備戰這場科舉。唯一讓劉子秋意外的是,謝志武居然也報了文科。實際上這也不奇怪,他那幾招三腳貓的功夫如果真報武科,落榜的可能性極大。
對於五大世家的一齊缺席,劉子秋並不感到遺憾。相反,劉子秋敢肯定,這五大世家一定會為他們今天的錯誤決策而後悔。他們之所以能夠成為世家,靠的就是權和錢,而且財富也必須有權力來保駕護航。錯過了這次科舉,也就意味著四年之內,這些世家當中將不會有人進入朝廷為官,因為科舉將會每四年才舉行一次。四年會發生很多事情,等到四年一過,官員更迭,他們會發現朝中他們的人越來越少了。
但是,劉子秋很快又發現了更令他意外的事情,或者說是更令他意外的考生。
第一個令他意外的考生是洛陽的長孫無忌。曾幾何時,他將長孫無忌視為自己的兄弟,兩個人也相談甚歡。然而時過境遷,隨著長孫無忌跟隨李世民到江南偷襲他的妻兒,雙方再也回不到當年那種感覺了。本來,劉子秋因為長孫無忌年紀尚幼,因而赦免了他。卻不曾想到,長孫無忌今年也到了十八歲,報名參加了科舉考試。
以長孫無忌的才學,透過科舉考試不是問題。問題是,他會不會對朝廷忠心耿耿?劉子秋要不要取消他的考試資格?
而更讓劉子秋為難的是另一名考生,來自隴西的李建成,李淵的長子。
李淵投降以後,被劉子秋遷出洛陽,送往隴西。不過,以李長山、李長風這對老兄弟的精明,自然不可能接納李淵一家為隴西李家的成員。所以,李建成這次報名,是以普通考生的身份進行的。任劉子秋想破頭,也想不到李建成會來參加科舉。可以想像,做出這樣的決定,得忍辱負重到什麼程度!允不允許李建成參加科舉考試,也是一個難題!
第34章 花落誰家
劉子秋拿著這份考生名單在屋內來回踱了很長時間一雙眉頭緊鎖著難以決斷
高秀兒在旁邊看了不由問道:“夫君你既然說了要將科舉考試全部交由魏先生他們處理又何必管它”
確實跟劉子秋在外遊歷的這半年時間讓高秀兒感觸很深放棄了部分權力卻換來了大量自由一家人其樂融融這才是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