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部分(第3/4 頁)
二世的軍隊攻入城內,君士坦丁堡陷落,拜占庭帝國(東羅馬帝國)滅亡。
君士坦丁堡為奧斯曼帝國佔領,併成為奧斯曼帝國首都,更名為伊斯坦布林,直到1922年奧斯曼帝國滅亡。拜占庭帝國,也就是古羅馬帝國的東半部分,它的鄰側總是環繞著許多覬覦其財富的敵對勢力。
然而當羅馬滅亡的時候,拜占庭帝國依然強大如初,並且在此後1000多年的歲月裡,一直都是世界上最繁榮的文明之一。
對於那些深受異族侵略者威脅、依靠拜占庭帝國才能生存的小國來說,它就像是一座海上的燈塔,閃耀著不滅的光芒。
對於君士坦丁堡,劉宇一直想下手,可是一直沒有動手,其原因就是大漢帝國實力還在繼續並沒有達到萬里西征的層度。
西征的困難就在於越往西打,兵力越是捉襟見肘,所謂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蒙古人打到多瑙河畔就覺得費力了,是宋朝實力比不過歐洲還沒有它一個江南西路大的小國?距離導致攻勢力度減低罷了!
如今的大漢帝國征服了整個亞洲,實力已經達到巔峰,根本就無法再進一步,能力在無法前進。
第四百三十四章 東羅馬
君士坦丁堡附近的一座不知名城堡,冬季正下著鵝毛大雪,不過這只是寒冷的表象,從羅斯故地南下的北風到了這裡已是強弩之末,與地中海暖溼氣流相遇冷鋒出現之後伴隨的降雪,氣溫卻遠遠沒有北方冰雪世界的羅斯故地那麼冷。
羅馬早就在歲月的流逝之中完全的毀滅,如今的拜占庭也只不過是虛有其表,文化早已遺失,文明早已斷絕拜占庭也只不過是空殼子而已。
拜占庭之名源於一座靠海的古希臘移民城市,公元330年羅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在此建城,作為羅馬帝國的陪都,並改名為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林)。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林)位於連線黑海到愛琴海之間的戰略水道博斯普魯斯海峽,扼制海陸商業要道,地理位置十分優越。公元395年龐大的羅馬帝國飽受各路蠻族侵擾,為便於管轄而將帝國一分為二,東部帝國即以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林)為首府,因此東羅馬帝國又稱為拜占庭帝國。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在經歷了包括匈奴和諸多日耳曼部落的反覆侵襲之後終於嚥下了最後一口氣,拜占庭遂成為唯一的羅馬人帝國——實際上他們一直以純正羅馬血統自居。
3世紀後期羅馬皇帝戴克裡先引入了四頭制的制度來更有效地管理龐大的羅馬帝國。他將整個帝國分為兩部分,在義大利和希臘各設立一個皇帝(稱奧古斯都)。輔佐他們的各設一個副皇帝(稱凱撒)。這個分裂一直維持到4世紀。
君士坦丁大帝於324年重新將自己立為整個帝國的唯一皇帝。君士坦丁決定建立一個新的首都,他選擇了拜占庭(今天的伊斯坦布林)。330年這個首都建成了。君士坦丁稱之為新羅馬(NovaRoma)。但一般人稱之為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林)(Constantinople,意為君士坦丁之城)。
這個新的首都成為他的管理機構的中心。君士坦丁也是第一位信仰基督教的皇帝。雖然在君士坦丁的統治時期這個帝國還不是拜占庭帝國,但基督教是拜占庭帝國的一個特性,是它與相信多神教的羅馬帝國的分界線。
另一個分界線是378年的哈德良堡戰役(又譯阿德里安堡戰役)。這場敗仗,以及皇帝瓦倫斯之死可以被看成是古代帝國和中世紀帝國分家的時間。瓦倫斯的繼承人狄奧多西烏斯一世(有時也被稱為大帝)將整個帝國再次分開。
395年他將這兩部分分別交給他的兩個兒子阿爾卡狄烏斯和霍諾里烏斯。阿爾卡狄烏斯成為東部的統治者,霍諾里烏斯成為西部的統治者,他的首都是米蘭。從這個時候開始東部的這個帝國一般被稱為東羅馬帝國,或拜占庭帝國。
“該死的大漢帝國。該死的東方君主,這是西方世界不是東方地盤!”如今身為君士坦丁堡的城主的阿若斯也只能發出咆哮之聲。
就在剛剛他接到了前線的緊急戰報,大漢帝國的十萬遠征軍已經離君士坦丁堡不足百里,這樣的距離哪怕再慢三天足以到達。
如今隨著大漢帝國的遠征,華夏這一個古老而又悠遠的民族在西方人的心中不再是傳說,也不是夢幻而是事實的噩夢以及威脅。
此刻的他才發現自己的祖先似乎是那樣的可笑,華夏亦或者說大漢帝國是完全凌駕於整個世界至少是他們世界的巔峰存在。
昔日的亞歷山大如今看來根本就是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