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部分(第3/4 頁)
槍決。
劉宇沒有絲毫心軟要知道這裡他可是要作為基地之一,怎麼能夠允許這些人破壞下去,他可不想最後收到一座空城。
劉宇從後世來的當然明白混亂的危害性,當年岳飛收復那些城池有多少是由於混亂毀於一旦,已經無從考證了,一半也許多了,三層絕對有。
泉州作為世界級港口,還有那海量的人口,劉宇損失不起,也不能夠損失,所以才直接這樣瘋狂的鎮壓。
第一百八十一章 大家族
劉宇完全沒有手軟,一個夜晚對城內趁火打劫的流氓地痞,還有敢於反抗的勢力進行了最為殘酷的鎮壓,所有人都是就地格殺。
另外劉宇也直接派兵將城內大家族第一時間內控制住,畢竟作為從後世穿越來的劉宇當然很清楚的明白,地方最為牛叉的不是縣衙不是官員,更和皇帝沒關係,最為牛叉實力勢力最大的就是這些家族。
他們勢力幾乎就貫穿了整個華夏史,要說這個華夏千百年來真正統治者並非皇族,而是這些大大小小的家族,他們才是真正的統治者。
每一代的王朝更替都有著他們的影子,王朝的衰敗可不是僅僅昏君二字可以解釋的清的,沒有這些家族搗鬼一個幾百年積累的王朝怎麼會瞬間崩潰。
不要說那是幾代積累而來瞬間爆發而導致亡國這種可笑理由,就算是這樣的原因,可這些矛盾是誰製造出來的。
皇家顯然不可能,朝廷製造的矛盾又和誰有關係,還不是這些一個個家族引起的,貧富差距的拉大土地的兼併化,導演這一切的又是誰。
最牛的時候就是兩晉到隋唐這段時間,這些家族幾乎完全主宰了整個華夏,王朝都由他們說的算,他們對隋朝不感冒所有隋朝轟然崩潰。
作為一代天可汗的李世民竟然無法取到一名七宗五姓的女子為妻,大唐的宰相竟然以一身為能取催家女子為妻為憾事。
隋唐時期是郡望身份制的社會,郡望世家大族在社會上享有崇高的威望和地位。在所有尊貴的世家大族中有五個姓氏最為尊貴。即博陵崔氏(今河北安平縣、深縣、饒陽、安國等地)、清河崔氏(今河北清河縣)、范陽盧氏(今保定市和北京市一帶)、隴西李氏(今甘肅省東南部)、趙郡李氏(今河北趙縣)、滎陽鄭氏(今河南省)、太原王氏。其中李氏與崔氏各有兩個郡望宗族。所以稱之為七宗五姓、五姓七望或五姓七家。
這五個姓氏七支宗族於南北朝中葉形成,隋唐時期發展至頂峰,隨大唐的動盪逐漸消亡,至北宋初年已經淪為普通商賈宗族。
七宗五姓勢力極為龐大,唐室想下嫁公主,清河崔氏都嫌棄大唐皇室有胡人血統,並非純種漢人,而看不起他們,拒絕迎娶大唐公主。
大唐的宰相薛元超曾說自己平生三大憾事之一,就是未能娶得一個七宗五姓族中的女孩兒為妻。由此可見七宗五姓當年的威風
自魏晉以來的中國政權,幾乎都為世族所操控。由於隋唐政權有賴關中世族支援擁載,且山東世族仍保有數百年的重閥閱、講經學之傳統,所以依舊享有優越政治及社會地位。
隋唐以來都有君主致力於摧毀門閥,這些長存數百年的山東世族的社會、經濟地位仍十分優越。但是他們對朝代的建立有功勞,所以君主是用溫和的政策改革削弱世族,將其逐漸排除。
在隋文帝任內,廢除九品官人法,改行科舉取士,目的是擇取人才,摧毀門閥任官系統。可惜隋朝國祚甚短,到唐初,科舉並不發達。
唐太宗指示大臣以當時大臣品位高低訂定等級,重新判定《世族志》。結果改定皇族宗室為第一等,其次是皇后外戚長孫氏,民間聲望最高的山東世族崔氏被降為第三等。
武后為對抗掌握政權的唐宗室、大臣,在科舉制度中提升進士科的地位,使科舉制度更加完備。因進士科難考,而有“五十老明經,六十少進士”的說法,所以進士科逐漸受到重視。
但無論是北魏時,還是唐朝時,天下士族,崔氏始終排在第一位,在北魏時代,於中國北方,唯一可於之抗衡的是范陽盧氏,後來的“崔、盧、鄭、王”、“崔、盧、李、鄭”、“崔、盧、李、鄭、王”、“崔、盧、王、謝”,都是崔、盧排在前兩位。而鄭氏,或排第三,或排第四,始終在“四姓”與“五姓”之內,只有王、李二姓在排列中有變化。
綜觀“五姓”,自北魏至唐的名望與實力,以5分為制:博陵崔氏呈大幅上升趨勢,打5分(16位宰相);清河崔氏呈小幅下降趨勢,打4分(12位宰相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