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部分(第1/4 頁)
這位擁有著秦皇漢武的能力,卻沒有秦皇漢武的魄力,更沒有秦朝漢朝的基礎,所以最後才料成了千古悲劇。
而這一切的原因就在這些地主士紳的手裡,三百年的明朝社會矛盾已經到達了一個頂點,百分之一的貴族佔用著百分九十九的土地那是不用繳稅的,另外百分之九十九的百姓卻只是佔用百分之一的土地,稅務完全要他們負擔。
更無語的是明朝的商業稅竟然只有五十稅一,而且是可交也可以交的那種,這足以讓後世任何商人瘋狂,崇禎那倒黴孩子沒次要加商業稅就有一大堆士族官員蹦出來死諫告訴崇禎這孩子不能與民爭利,要藏富於民。
崇禎這位從小生活在上層社會,哪知道這東西被這些大臣一忽悠就信了,不加,不加,結果沒錢了,李自成兵圍北京,有沒錢調動軍隊。
明朝有一句祖訓,天子守國門,沒辦法他只能跑到梅山把自己掛了上去,結果這祖訓又加了一句,君王死社稷。
而那些拼命阻止崇禎加稅那這傢伙背後是什麼,那就是一個個士紳家族,他們不允許任何人破壞他們的利益,哪怕皇帝也不行,這就是悲劇的由來。
(對於這些家族劉宇真心不好說什麼,把國家毀了的是他們,可堅持到最後還是他們,完全無法評價,但如果從國家的角度來評價,那就是危害,漢臨是不會允許他們擁有以前那樣的權勢,不然天下到底是誰的都分不清。)
新的一週,新的推薦,不知不覺就四十萬字了,依舊沒有上架,漢臨真心希望書的結果和忘語大大一樣,當然這只是一個夢而已。
求下收藏!!!!!
第一百八十二章 鄉紳
作為帝國實際控制者的他們,掌握明帝國的經濟命脈,可是正所謂貪得無厭,哪怕多一分稅他們也是不會允許的。
當時由於大航海時代的開啟,東西方交流日漸頻繁,新大陸的發現使得大量的黃金白銀被挖掘,這些白銀黃金不可能全部運回歐洲,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交易。
而當時明帝國貿易擁有絕對的優勢,一件劣質的絲綢運往歐洲那就是與黃金等價,中等的絲綢瓷器那就是天價。
巨大的貿易順差,導致大量的黃金白銀流入明帝國,當然由於明帝國禁海的原因,這些和明帝國國庫沒任何關係,全進入了這些大家族口袋裡去了。
而且由於當時的明帝國無論是經濟軍事實力加起來比整個歐洲還牛,打又打不贏,所以沒辦法這種完全不公平的貿易還得繼續。
而且是完全被這些家族壟斷了,可憐的崇禎一旦開口向大臣要錢,結果誰都說沒有,幾十年的海上貿易而且是這種完全逆差貿易,你說你沒錢,誰信,可崇禎偏偏就信了。
結果最後沒辦法崇禎只能把自己掛在梅山上,而那些之前看起來正義凜然的傢伙,滿清一入關結果給全降了,完全如此到了一種境界。
他們前輩士族儘管為非作歹,控制王朝的興衰,可是他們也有自己的底線,那就是他們還是一個華夏人,絕不可能投靠異族,正因為有他們華夏才能從五胡亂華,五代十國的悲劇中走出來。
可這些地主鄉紳做什麼,完全沒有一絲民族感覺他們唯一能做,唯一會做的就是賣國,賣完這個繼續賣那個,整個社會開始變成畸形了。
這種事情劉宇當然不可能讓他們自己的地盤繼續生存在下,這完全就是百害而無一利,絕對的害蟲,而且是那種吃人不吐骨頭的那種。
鄉紳階層的政治地位主要顯現在兩個方面:其一,扮演朝廷、官府政令在鄉村社會貫通並領頭執行的角色。封建統治集團的政令、法令,無論採取何種傳播方式,欲使之傳遍鄉村社會,都必須經由鄉紳階層曉知於民。
當權者只需將政策、法令告之鄉紳,餘下對鄉民的宣傳並使其執行的過程便由鄉紳負責。此種相當於統治階級最基層的政治地位,除鄉紳階層之外,其他階層很難承擔。
其二、充當鄉村社會的政治首領或政治代言人。在相對穩定的封建統治秩序下,鄉村民眾對朝廷政令及各種賦稅的服從或抗爭,首先反饋到鄉紳那裡,並聽從鄉紳的建議,爭取鄉紳的認同,再經鄉紳向官府反映民意。
在這個由下而上傳遞鄉村民情民意的過程中,鄉紳刻意塑造自己作為一方民眾政治首領的形象,有時甚至與鄉民團結一體,充當鄉民利益的保護人,在經濟發生危機、朝政腐敗外顯時期,這一點尤為明顯。
因此,鄉紳階層是封建統治者與下層農民之間的橋樑。它一旦鬆弛、分解,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