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部分(第3/4 頁)
,那他這個年輕的皇帝威望上便可以鎮住各地的藩鎮勢力。
可若是此次貿然討伐河北三鎮以失敗而告終,那他這個皇帝就會更讓各地藩鎮有不服之心,甚至會有覬覦之意。李渼不是毫無謀略的人,因此在這件事上若是能夠更好的解決辦法,他是不會任性胡為的。
見李渼終於情緒平復了,盧匡這才鄭重回稟道:“既然河北三鎮節度使皆言安樂王應為天子,不如釜底抽薪斷其底蘊,到那時即便三鎮節度使再如何囂張,也名不正言不順”
盧匡所說的安樂王就是當初的太子李凗,如今李渼登基大赦天下之時也敕封李凗為安樂王。其意是讓李凗安分守己做個太平王爺,不過仍舊幽禁在京城未有分封外地。
李渼見盧匡提及安樂王李凗心中不禁一動,對於李凗這位兄長他可是又敬又恨。他已然知曉當年崤山的暗殺就是李凗默許的,因此至今未有去探望過這位兄長。平日裡李渼對於安樂王李凗也很是忌諱,故而無論後宮還是朝堂,極少有人敢當其面提及安樂王李凗。
“盧愛卿之意是”李渼略作沉吟繼而沉聲問盧匡,其實他已經明白盧匡話中之意,只是介於此事較為敏感,於是便揣著明白裝糊塗。
“以微臣之見,當年安樂王意圖逼宮已然犯下滔天大罪,此後聖上宅心仁厚於先帝面前替其求情,故而才得獲重生。聖上對其可謂仁至義盡,如今河北三鎮節度欲要起兵,其根源皆因安樂王。因此只要安樂王不在,一切也就會煙消雲散!”
“混賬!出此之外就別無他法了嗎?”李渼一聽果然是要讓他殺了李凗,於是一拍龍書案衝著盧匡怒喝道。
盧匡見李渼對此番建議未予採納,於是便向一旁的令狐綯遞了一個眼色。令狐綯會意的點了點頭,旋即移步上前進諫道:“啟稟聖上,微臣認為盧大人此番提議甚好。聖上當知若是戰火一起必會生靈塗炭,兵馬糧草排程皆是勞民傷財。若是以一人之命使得我大唐免受戰亂之苦,微臣以為此乃上上之策,因此微臣附議盧大人提!”
令狐綯這番話入情入理,使得群臣也覺得頗有道理,就連白敏中與魏謨也頗為認同盧匡的建議。如今新皇剛剛登基實在不宜妄動刀兵,若是安樂王一死河北三鎮節度便師出無名,屆時便可讓百姓免受刀兵之苦。如今其餘三位宰輔俱以認同盧匡這番建議,李渼最後對此也未有反對。他也深知若是以一人性命換得短暫喘息之機,也不失為沒有辦法中的辦法。而就在李渼欲要傳旨刺死安樂王之時,一直隱於群臣之中的陳浩終於說話了。這些時日陳浩只要是上朝,就一直沉默寡言渾渾噩噩。起初群臣還甚覺陳浩此舉怪異,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陳浩一直如此,於是群臣也漸漸的將他遺忘,如今這個被冠以木頭的陳浩終於開口說話了,這倒是讓群臣為之一驚。一更。by:89|10054305》
第五十三章 爭議已起
第五十三章爭議已起
如今朝堂之上對於河朔三鎮的應對之策,讓陳浩再也無法沉默下去。只見陳浩從群臣中移步來到殿中,雙手微合躬身稟道:“啟稟聖上,微臣有話要說!”
陳浩這一開口讓群臣為之一怔,沒曾想這久未開口的木頭竟然說話了。一時之間群臣都在思量,今日陳浩開口說的究竟是什麼。而群臣之中唯獨盧匡臉色有些陰鬱,在瞥向陳浩之時眼神之中多了幾份凝重。
李渼見一直未有說話的陳浩,竟然今日主動開口進諫於是不由喜上眉梢。這些時日李渼明顯的感覺到,陳浩與他的關係正在漸漸的疏遠。如今陳浩對河朔三鎮有進諫之言,李渼便喜形於色問:“少傅有話但說無妨!”
陳浩躬身稱是之後,便鄭重說道:“方才盧大人所言不失為解決問題的好辦法,然而聖上可曾考慮,將來您會揹負弒兄之名?即便我大唐上至群臣下至黎民百姓,皆認為聖上此舉乃是不得已而為之。那千百年之後呢?屆時誰會去深究聖上的無奈之舉?如此一來世人皆會認為聖上無容人之量。畢竟當年晁妃與安樂王謀害聖上,卻是世人皆知之事”
嘶!
群臣未曾想到陳浩不出口則已,這一出口就直言不諱。這番話敏感之語換成是別人,是絕對不敢在朝堂之上說的。當今朝廷恐怕也只有這位陳尚書,敢在李渼面前直言這些話。
而聞聽陳浩此言的李渼,也不禁心中暗自一驚,隨後沉吟片之後卻露出一絲苦澀。思忖當一位明君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須得事事顧慮周全。他何嘗不知此舉會被世人所詬病,這也是他為何一直等群臣極其附議了他才做出決定。
見李渼臉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