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9部分(第2/4 頁)
備之物,因此在殿上是隨處可見。古時候文武大臣朝見君王時,雙手執笏以記錄君命或旨意,亦可以將要對君王上奏的話,記在笏板上以防止遺忘。其實笏板還有另外的作用,就是擋住自己的臉,用以彰顯龍威,上朝面見天子眼睛要望著笏板,表示對天子的敬意。
然而不論這笏板到底有幾種用途,但是這笏板掌嘴新興用途,倒是讓李渼成了開創笏板刑法流的先河。笏板多是象牙與竹板可不如手掌肉乎,試想這掌起嘴來有多痛。而且李渼似乎有意為之,竟然一開口就是八百!
王博坤聞聽此言頓時嚇得魂歸天外,他這把老骨頭可經不起這番折騰,本來牙齒就鬆動的沒有幾顆了,再掌嘴八百,額不,掌嘴十次估計牙齒都脫落了。於是慌忙伏地泣聲請罪:“老臣有罪頂撞聖言,請聖上開恩!老臣也是為了朝廷”
這一刻所有人都不做聲,整個大殿上靜悄悄的,王博坤冷汗直冒的伏地不敢起身。李渼卻餘怒未消的冷斥道:“你是為了朝廷籌劃,但你說了不該說的話!”
說了不該說的話?這一刻倒是輪到王博坤與群臣疑惑了。方才不過寥寥幾句話,誰也沒有覺得那裡有頂撞聖上的言辭,也更沒有覺得不對的地方。
最後還是魏謨率先反應過來,於是出列沉聲道:“啟稟聖上,王大人雖然引用了那崔宇的推脫之言,但也是無心之舉,還望聖上勿要隨性而為!”
魏謨的話倒是提醒了眾人,也點醒了王博坤,原來自己惹聖上生氣的根源在這裡,頓時冷汗直冒不敢在說什麼。方才王博坤引用了崔宇的‘兵馬未動糧草先行’也是就事論事。沒有想到李渼因為痛恨崔宇的推脫要挾之詞,而將怒火牽扯到了王博坤的身上。
雖然群臣的求情之聲不斷,但是李渼卻並不打算買賬。王博坤是皇后的伯父又是官拜御史中丞,可謂是位高權重威望甚高。若是不借此時機好好壓一壓,那他以後如何駕馭群臣。況且王博坤方才諫言雖然合情合理,但是讓他一個天子受制於一個節度使,即便退了南詔大軍,他這個天子也是顏面無存。
於是一揮衣袖冷視群臣,隨後一指王博坤厲聲道:“來人!將此人給朕轟出去!”
隨後殿前御林軍紛紛而上,托起王博坤就向外驅趕。堂堂一個三品大員就這麼被轟出朝堂,這要比對其用刑還要折辱。王博坤此刻即後悔又羞愧,低著頭不敢觀瞧身邊的臣僚,掛著漲紅著的老臉疾步走出了宣政殿。一更。by:89|10054483》
第010章 傳旨太和
第010章傳旨太和
朝廷劃分天下十五道,節度使更是多不勝數,如今真正聽命朝廷的屈指可數,這個時候都是抱著觀望的態度,誰又願意在這場戰爭上消耗勢力。詢問朝中各位大臣,所有人也拿不出個具體的辦法來。自從高崇文逝世之後,如今的朝堂已然沒有人能夠熟諳兵事。就連一向出雙入對的令狐綯與盧匡,此刻也成了個啞巴。
“盧愛卿,對當今之勢有何良策?”既然群臣未有一人說話,他李渼只有親自點名了。
如今由於高崇文病逝,又因現今邊關戰事吃緊,於是李渼便讓盧匡暫代兵部尚書一職,故而此時此刻,他想聽一聽盧匡的意見。盧匡曾經外任過節度使一職,對於軍事也是略懂一些,李渼也正是看中了這一點,這才任命他為兵部尚書。
盧匡出列躬身回稟道:“啟稟聖上,以微臣之見,此番情形也只能調集京畿道大軍馳援前線了”
此言一出整個大殿不禁一片譁然,調動鎮守京畿道的十萬大軍,前往山南西道抵禦南詔大軍。這個的確是目前最好的辦法,但是京畿道的十萬大軍,可是拱衛京城安危的嫡系軍隊,若是不到萬不得已是不會輕易妄動的。
試想京畿道十萬大軍開赴前線,那整個京城就等於是是一座空城。屆時若是內部有謀逆之人乘機攻襲長安,那豈不是長驅直入如入無人之境?京城的南衙北司麾下兵馬,若是維持京城治安以及皇帝安危尚可遊刃有餘,但若是與正規軍比起來簡直不堪一擊。
正因為這種原因的考慮,才會使得群人議論紛紛盡皆譁然,李渼臉色凝重的沉聲問:“除此之外,難道就沒有別的佳策嗎?”
“額,這個”
這時三宰輔之一的魏謨卻出列,繼而躬身道:“聖上,依老臣之見,如今朝廷已經無良將可派了”
魏謨的話音剛落,盧匡卻擰眉不悅道:“魏大人此言何意?我煌煌天朝豈會無人!?”
盧匡接話接的如此迅速,倒是讓魏謨很是意外,但隨後輕撫髯須冷笑道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