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部分(第2/4 頁)
厭不知進退,那就不知死活了。再說了,那化工廠是那麼容易就做起來的嗎?還是算了吧!安安穩穩做點轉口生意,賺點差額很不錯了,操那麼多心幹什麼?
還別說,因為張嘯林的到來,陳曉奇無意中提起來的普通話問題讓他自己突然上了心,這玩意也是話語權的一部分,現在中國還一個電臺都沒有,如果他能夠第一個建立起來,那麼不光是佔據了首發的優勢,關鍵他提出來的一系列規程就成了行業標準了,一流企業做標準,這絕對是好買賣啊!對於將來的事業,這個是大大有利的!
所以他馬上開始普通話的傳播推廣工作,首先是在自己的企業內部,所有的華人在工作之餘都需要學習普通話,為此他不得不放下一些工作來,親自對一部分比較伶俐的人進行初級培訓,然後再由他們進行下一波的傳授。這事情一旦起了頭,那就是千頭萬緒啊!陳曉奇想法出來之後便一發不可抑制,他先讓電子研究室突擊搞了一套實驗級別的有線廣播裝置,然後將線路拉到整個實驗室園區的每個工廠,每到下班時間,陳曉奇親自上陣開始廣播,這年頭可以傳授的東西那是乏善可陳了,他想來想去幹脆還是從《三字經》講起,一邊用標準普通話朗讀,一邊進行解說,真正做到了一舉數得,這麼一來倒是獲得了大量華工們的讚譽。
要知道在這個時代,這些離家來美國的人基本都經過了數代的繁衍,基本都不會寫中國字,懂文化的也很少,儘管在進廠的時候,陳曉奇就開始了強制文化學習培訓,然而時日太短,手裡面有用的人太少,沒有什麼經驗,這工作做得實在是緩慢,並且中國地面太大,人們的口語那是五花八門,相互交流都成問題,更不用說教課。
而他這標準廣播開始之後,那成色就完全不一樣了,每一個華人手中都拿到一個小本本的教材,然後陳曉奇每天按照日程固定的進行朗讀,讓這些人也能夠對號入座的先將口音逐漸糾正過來,在進行逐步講解,掃盲小組也不斷的修正自己的方式方法和口音,務求在最短時間內讓這些人能夠會聽、會說、會寫、理解、會用,半年之內絕大部分人認識了超過五百字,這就基本夠用了。
當陳曉奇每天讀文章講解累的一塌糊塗口乾舌燥的時候,他是如此的希望錄音裝置能趕緊的發明好啊!但是這個時代,這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最方便最有效的磁性錄音技術不是不可以搞,但是肯定不會在短時間內就出現成績,還有一個最關鍵的問題------超薄的塑膠帶是目前技術搞不出來的,因為材料都不合適,都還在陳曉奇的計劃中沒搞出來呢。現在可用的,只有機械錄音,但是因為唱盤技術的不過關,那短暫幾分鐘的蟲膠唱盤是沒有意義的,所以直到三十分鐘的密紋唱盤製造出來,才能夠徹底解脫陳曉奇的工作。
痛定思痛,陳曉奇為了把自己從這個工作中解脫出來,他開始對整個公司旗下的華人中進行篩選,選出來兩名聲音和口語表達能力都還不錯的職工轉職成播音員,然後他在業餘時間突擊對這兩個人進行培訓讓這兩個人能夠儘快的代替他進行基礎廣播,最起碼,這兩個人能將一些掃盲用的文稿讀的字正腔圓,這就達到初步的目的了。
發了狠的陳曉奇在給老家的第三次要人名單中,特別加上了這麼一條,要求提供大量這種口齒伶俐的男女來這裡,不為別的,他必須要將來的廣播事業和掃盲培訓班做準備,否則就他自己和現在這些大頭兵,要完成這件事不知道得猴年馬月了。
就這樣,陳曉奇的實驗室、工廠、練兵廠三個地方都開始形成一套初步的培訓流程,首先是掃盲,其次是口語,再次是規章制度,再次是專業技能。這麼一個套路下來,完全沒有基礎的人,快則半年,慢則一年,基本就符合下層工人的基本素質要求,在日後的工作當中定期定時的進行鞏固。
同時,在這些人進門那一天開始,思想教育就全程跟蹤,年輕力壯的人還要定期進行軍事化整訓,這非常有利於提高這些人的思想覺悟和團隊精神,這些在後世被反覆引用行之有效的手段,陳曉奇都在不斷的摸索、調整、總結、適用,一步一步的形成一整套教材,然後再培養出來一個對這套東西進行培訓傳授的教師班子。
這麼一來,這人員的編制和組織結構的複雜程度就再次提高,陳曉奇需要僱傭的人手也就更加的多,很多他原計劃沒有這麼快進行的事情,也不得不提前就提上了議事日程,公司的擴大也被動的加快提高了,許多原本要用於他處的資金不得不臨時抽調出來先幹了這些不能馬上就獲利的事情,煩的陳曉奇抓耳撓腮的。
第四十章 人才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