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部分(第2/4 頁)
聞了,在這種情況下,他李世民既要擊敗定楊軍,更要在取得勝利之後,防住隋軍,才能保住勝利果實。本來,李世民還在猶豫,畢竟他雖然厲害,可是畢竟不能分身去取葦澤關啊,帳下不是沒有將領,可是這裡,離葦澤關還是太遠了,途中更是要經過上黨諸郡,而這些地方,如今是屬於定楊軍的地盤,就算因為宋金剛的潰敗,這些郡縣紛紛投降,可是,路途還是太遠,就算一路狂奔,日夜不休,起碼也需要五天的時間!四天,究竟會發生怎樣的事情?
幸好,平陽有先見之明,去取葦澤關。如今平陽在張難堡(今平遙西南),從那裡奔襲葦澤關,只需要兩日即可到達。
天不絕大唐!
李世民猛地站了起來,馬三寶的訊息,讓他確定,定楊軍並非故弄玄虛,而是因為真正的缺糧而撤退!當然,李世民深知,在這種情況下,才要越發的小心謹慎,畢竟,對面的可是宋金剛。
宋金剛撤兵,自然畢竟早有準備,他以尋相為後軍,掩護大部隊,緩緩的向太原撤退。同時,宋金剛讓尉遲敬德埋伏在太嶽山的某個山谷之中,只要李世民膽敢追來,尉遲敬德就會從唐軍的後軍殺出,或許,這樣還可以反敗為勝呢?
可是李世民雖然年輕,卻已經是久經沙場的老將了,當年,楊廣被困雁門關,李世民就已經初展崢嶸,後來更是經歷了大唐入關的歷次戰役,又經歷了第一次淺水原的失敗和第二次的揚眉吐氣。可以說,正是有了第一次淺水原的失敗,李世民才真正的成長為一名合格的將帥。面臨失敗,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一蹶不振,從此失去了信心,失去了對勝利的渴望!李世民顯然是韌性極強的人,當面臨困境的時候,才能激發出李世民的潛力。
在追擊宋金剛的時候,他並沒有輕易的追擊,而是派出大量的斥候,四處的探查,以防宋金剛隱藏在太嶽山中的伏兵。同時,他派出小股的騎兵,對定楊軍不停的騷擾,攻擊定楊軍的四角。當宋金剛停下來,準備以主力同唐軍對決的時候,李世民又停駐不前,並不以主力軍隊同宋金剛相抗。這種時候,宋金剛並不敢追擊,深怕陷入了唐軍的圈套之中。宋金剛無奈,只得繼續撤兵,可是這個時候,唐軍的那支精騎又開始對定楊軍開始騷擾起來。
宋金剛對李世民的這種戰術非常的頭疼,真是欲戰不能,要走又不行!所以,思考之後,他只能果斷的做出了安排,再撥出一些士卒,由尋相帶領著,在後面抵禦唐軍的騷擾,而自己率領主力部隊,迅速的向北方挺進!在這種情況下,宋金剛只能像壁虎一樣的,使出斷尾求生的本領了,犧牲少量計程車卒,來換取其他士卒的求生機會!
雖然這是無奈之舉,可是在這種情況下,無疑是最好的選擇,現在他只希望尋相帶領的後軍能夠擋住唐軍的攻擊,而追擊則帶著主力部隊快速的向北推進,希望能擺脫唐軍主力的追擊。
宋金剛有他的策略,可是李世民也不笨。他只是死死的咬住尋相不放,不斷的派兵攻擊。同時,派出更多的斥候四處的打探。在這種情況下,宋金剛隱藏在太嶽山山脈之中的尉遲敬德就毫無用武之地了。而且,因為李世民的不斷侵襲,尋相的後軍傷亡慘重,宋金剛不得不繼續派兵支援後軍,以保證後軍有足夠的力量,來擋住唐軍的攻勢。
在宋金剛加快逃跑的速度之後,李世民曾經一度的疑惑。他以為,宋金剛又有了什麼詭計。果然,在李世民親自率領著翟長孫、秦武通諸將追擊的時候,尉遲敬德出現在了唐軍的側翼,並隨後發動了猛烈的進攻。
尉遲敬德以為這次的進攻勢在必得,遠遠地,他看見了李世民的大旗,在東南風中獵獵作響,戰馬在山坡上賓士,尉遲敬德已經看見了李世民的一張有些蒼白而興奮的臉,那一刻,尉遲敬德以為,李世民必將成為他的刀下鬼魂!
可是下一刻,尉遲敬德就笑不出來了。為了防止定楊軍的埋伏,李世民出了派出大量的斥候之外,還將唐軍分成數隊,每隊相隔不過二三里的樣子,並且由於都是騎兵,即使是中了埋伏,也能夠很快的趕來救援。而且,在尉遲敬德出現的時候,李世民派出的斥候已經將資訊傳遞了回來,所以,尉遲敬德反而落入了唐軍的圈套。
只是一個交鋒,尉遲敬德就落荒而逃,他的隊伍已經被唐軍衝的七零八落,在這種情況下,尉遲敬德再繼續奮戰,就殊為不智了,所以,他當機立斷選擇了逃跑。
唐軍自然不會放過這個機會,緊緊的咬在尉遲敬德的後面。定楊軍的軍心已潰,慌不擇路,只能如喪家之犬,瘋狂的向太原的方向狂奔,可是這樣一來,反而沖垮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