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部分(第3/4 頁)
儘量避免有人利用石炭大做文章,甚至是暗中賣給李唐。因此,楊浩並不急於開採,只要邯鄲一帶的石炭礦藏,能夠及時生產,在這個時代,就足夠了。
七千俘虜,就是押送至武安郡,這樣不僅沒有屠殺的罪名,還可以開採所需的石炭,一舉兩得。前番,河東的戰俘,表現良好的,又是河東人士的,有的被放回,有的則就任小組長、小隊長之類,情況比起一般的工人,要好上許多。
如果產量高,所在隊又不死人,表現忠心良好,那些人還可以逐步提升,畢竟日後,若是天下大統,開採石炭,就要出現變化。那時候,除非是擄獵高麗人,尚或是突厥人,尚或是吐蕃人、西域人,才可能有戰俘。而光憑戰俘,遠遠不夠,那就要在百姓之中,招收民工,進行全國大開採。雖然大量燃燒石炭,也有缺點,只是那是工業化必須的一步,楊浩沒有想著能夠改變多少,例如他心中的那些制度,仿效西方的內閣,君主立憲等等,那些都是不可取,太超越了。
明帝只是科舉,就鬧得世家離心,只要能夠將這一制度穩定,原本的李唐立國近三百年,如今的隋也並非不可能。當然那一切,是建立在君明臣賢的基礎上,若是出現一兩個陳後主,說不定幾代就玩完。不過他也管不到那麼多,只要自己這兩三代內,不重用胡人,那就成了。
契丹漢化,建立大遼,成為宋的大敵,後來的女真也是如此。就是前朝北魏,也是極度漢化的政權,還一度將位於大同的國度遷到洛陽,就是為了更好的控制中原。當然那些已經過去或還很遙遠,只有那將大唐推向衰敗的安史之亂,就在這數代之內,防微杜漸,不得不防。
寫好書信,讓人遞往金鏞城,楊浩這才舒展了一下雙臂,站起身來,微微沉吟之後,說道:“叫凌敬來,朕有事要問。”
守在門外的親兵回答著,腳步聲響起,不過只是片刻,那腳步聲又回來了,一人說著:“陛下,凌大人到了。”
楊浩微微吃了一驚,旋即想到應是恰好凌敬有事,要不然也不會來的如此之快,於是便道:“請他進來!”
凌敬進來,躬身道:“陛下。”
“不必多禮!”楊浩說著,又道:“如今金鏞城已下,朕決定這兩日就兵發洛陽,愛卿以為如何?”
凌敬一愣,道:“看來陛下已經知道訊息了,此時進兵,正是良機!”
楊浩眼神一凝,略作思考,忽然笑道:“莫不是劉蘭成有了訊息!”
凌敬也是笑著,楊浩如此說,應該是還沒有接到訊息了,於是從袖中取出軍文,道:“陛下,這是快馬傳遞而來的。”
楊浩接過,開啟一瞧,頓時笑道:“想不到劉蘭成居然奇襲潁川,那孟海公兵臨許昌,許昌居然不戰而降,實是運氣好到了極點。”
“那是陛下洪福。”凌敬說著,想了一想,又道:“陛下,劉蘭成部既已攻下潁川。薛萬述、薛萬淑兩位將軍在山東剿匪也差不多了,不如讓薛萬述守梁郡,薛萬淑守彭城郡,再讓孟海公奪取潁川郡諸縣,乘勢奪取南陽,威脅武關。”
楊浩沉吟,從南陽盆地往西北,就是武關,而出武關,走青泥,就可以進長安。李唐有地利,這統一天下一戰,必定是長安一戰,只要奪取了長安,李唐氣數就已經盡了,哪怕是逃到巴蜀,也就無所作為了。
只是如今武關在李唐手中,想要奪取,尚有些困難,不過只要奪取了南陽郡、淅陽郡,李唐就算想要偷襲,也無可能。李唐自武關出,尚有連綿百里的羊腸小道,通往內鄉、菊潭,要想透過,並不容易。
“如此,甚好!”楊浩笑著,心中卻暗自有了提防之意。劉蘭成也就罷了,主要是孟海公,雖然投降,可是手中握有重兵,不得不防。只是,如此功勳之人,倒不好輕易斬殺,等到中原平定,詔他入京,封一個沒有實權的高官,那就成了。只消半年,他的那支兵馬就能被大隋消化。
李淵老謀深算,也正是這樣的考慮,所以帶兵的均是李唐宗親,輔以能人,避免大臣功高震主,有異心。只是,李淵卻是想不到,歷史上,李世民最終發動玄武門之變,成了皇帝,就是宗親領兵,位高權重的結果。不過那是李淵老了,如今楊浩年輕,自然不會有這樣的後果,而且隋楊宗室,在江都兵變,死傷差不多,基本沒人可用,也就一個燕王,此外還有楊恭認,齊王楊暕的遺腹子楊政道則不過兩歲,還小,僅這幾人而已。
兩人正說著,有人進來,恭敬的遞上軍文。這一次,讓楊浩眼前一亮。這是一個好訊息。
一間大殿內,忽然“呯!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