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4部分(第3/4 頁)
,而犯罪。
“君集,陛下不讓殿下回京,也是生怕河東出兵。”房玄齡說著。
杜如晦介面道:“不錯,聽說隋帝召回了燕王等人,卻不召回蘇定方,這其中,耐人尋味啊!”
“殿下,如今大河結冰,不如率兵過河,直撲河東?”侯君集就說著。
“如何出兵河東?”長孫無忌苦笑著搖搖頭,他的妹子,就是歷史上大名鼎鼎的長孫皇后,不過此刻,是秦王妃。
侯君集聽了,頓時啞然。秦王名義上雖然是鎮守馮翊郡,可是兵馬的調動,卻需要李淵的首肯,才能奏效。畢竟馮翊郡就挨著長安,若是李世民有著反意,恐怕長安就不保了。李世民領兵在外,就同當初李密排擠徐世勣一般,將其排擠出決策權的範圍,因此,前番大唐出兵攻打夷陵、襄陽,秦王事先並不知曉。後來得到訊息,事情卻是幾乎定了。李世民知道之後,當即上書,說是要出兵武關,攻打南陽,卻被李淵駁回。
說是李淵,可是誰都知道,如今的長安城中,李淵已經將一部分的權力交給了李建成,因此,這實際上是李建成駁回。
“殿下,如今長安城已經被太子掌握,恐怕”杜如晦說著,卻被侯君集截斷,道:“殿下,唐侍郎與殿下相交甚密,可引為外援。”侯君集說的是唐儉,此時官拜中書侍郎。在本來的歷史上,此時的唐儉應該是禮部尚書,不過那是因為在河東一戰有著功勞。而如今,河東已失,這個功勞就沒了,還是中書侍郎。
“唐儉不過是禮部尚書,哪能因為外援?”長孫無忌說著,想了一想,道:“若是殷開山還差不多。”不過說完,他長嘆了一聲,恐怕就是殷開山,也是不成了。
殷開山在在河東一戰,被隋軍捉住,後來被放回,因為楊浩的計謀,使得李淵對在河東一戰中被擒之後又放回的將領,有著不滿。可是在沒有確鑿的證據之前,李淵又不能枉殺,於是這些將領幾乎都被閒置。楊浩就是知道,李淵此人疑心甚重,因此才會如此。
“好了,諸位,如今隋軍強盛,卻不是爾虞我詐之時!”秦王沉默了半響之後,終於說著。
“可是”侯君集還想說些什麼。
“君集,若是天下大定,世民一定會為這隻眼睛討回公道!”李世民說著,指了指瞎了的那隻眼睛,為了時刻牢記這個大仇,他並沒有進行掩飾,發誓要平定了天下,奪回屬於他的一切的時候,才會帶上眼罩。
眾人瞧著他,均是明白李世民說的意思,這天下已經大定,楊浩恐怕早被挫骨揚灰了,還有敵人?這其中,就有著九五之尊的願望了。
“可是,如今不行,隋軍勢大,關中還需要勵精圖治!強敵在外,若是內訌,恐怕不等隋軍來打,這關中就不保了!”李世民說著。
房玄齡、杜如晦、長孫無忌卻是相互看著,眼中均是露出讚賞的神色。畢竟侯君集的才能,以軍事為甚。舊唐書侯君集傳上說:“君集出自行伍,素無學術,及被任遇,方始讀書。”意思就是侯君集是打仗出身,是個大老粗,後來在貞觀十一年,因功封為陳州刺史,這才開始讀書學習,因此此刻,就是草莽英雄一個,沒有政治眼光。
“君集,以後此事不必再提,孤的心中,自有計較!”李世民說著,想了一想,又繼續道:“謀事在人,一會孤就擬個摺子,送到長安,出兵河東!”在李世民看來,這是最後的機會了,只是,不知道,大哥他會同意嗎?而且就算同意,這河東之戰,也有著艱辛。
不管怎樣,總該要博一次不是?
第十二章春天戰事(上)
竹炭輕輕的響著,整個屋子裡,有著暖意。
雖然是已經入春,可是天氣依舊寒冷,洛陽皇宮又靠近河,就更冷一些。
此時,已近午時,楊浩瞧著案几上的摺子,沉吟著說道:“李淵反賊,還妄想一搏。”
魏徵捧起香茗,喝了一口,說道:“天寒地凍,豈是用兵之時?”在古代,冬天一般不用兵,因為太冷,就是夏日,也會特別避開,多是秋高氣爽之時。
“李淵趁著大河結冰,居然忘李世民為主,李元吉為輔,攻打蒲坂。”楊浩說著,舒展了一下身子。
“蘇將軍雖然年輕,可是用兵之道不亞李世民,蒲坂城又高又大,存糧足夠兩年,只要不犯錯誤,李世民哪有那麼容易得手。”凌敬說著。
這間書房,就他們三個人,閒談著。
“哼,恐怕李世民在不退,就會陷入困境!”楊浩說著。雖然李世民趁著大河結冰從而渡過了大河,翻越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