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部分(第3/4 頁)
還有所不同,這些人,多讀過書,深受儒家文化的薰陶,有著極強的“忠君”意識。這些人,都是大隋爭取的物件。楊浩的目的就是要重振大隋,然後打造出一個名震世界的大隋,他要讓突厥、高句麗都臣服在大隋的腳下,就像明帝初期一樣,萬邦來賀,四夷鹹服。
所以,一味的蠻幹是不行的,戰爭只是一種手段,如果能夠不戰而屈人之兵那自然是最好不過。當然,對於那些可惡地篡奪者,諸如長安的李唐、洛陽的王鄭,楊浩絕不會饒過。該殺的,楊浩會殺,該饒恕的,楊浩也不會濫殺。
孟海公可以說是楊浩第一批爭取到的當地勢力。當時,楊浩感受到了李唐的危機,這才偷偷派人前往濟陰郡。前世的他,對於孟海公並沒有什麼印象。畢竟在原本的隋末歷史中,孟海公雖然也算佔據一方的勢力,可是總的說來,卻沒有翻起什麼大浪。不像剛剛死去的王薄,用他的才華創作了一首歌曲,拉開了反隋的序幕;也不像徐元朗、高開道之流,投降了又叛變,很是不安分。
楊浩對孟海公雖然沒有印象,可是他已經暗中將孟海公的底細打探了個清楚,經過分析,魏徵認為,孟海公雖然割據一方,可是並非像王薄、徐元朗一樣,是可以爭取的。果然,如魏徵所言,前往濟陰郡的密使帶回來的訊息,是令人振奮的。
那個時候,鄭軍與王薄、徐元朗兩大勢力關係曖昧,所以,孟海公暗中投效隋軍的訊息,被牢牢的封鎖,就連大隋之中,知道此事的大臣,不過兩三人而已。訊息不公開,是因為楊浩在等待,等待一個良機,一個能夠給予王薄、徐元朗兩大勢力,甚至是鄭軍重大打擊的良機。
果然,王薄臨邑大敗,派出密使向孟海公求援,孟海公將計就計。假言已經出兵攻下濟北郡,暗中卻在著手攻打徐元朗的老巢:魯郡。同時,李靖部假裝後方被偷襲,為了避免兩面受敵,匆匆撤出歷城縣得摸樣。
王薄以為孟海公果然如計劃一般,出兵攻取了濟北郡。求勝心切的他,果斷出兵,準備利用歷城縣的複雜地勢埋伏隋軍,結果反而中了隋軍的埋伏,被亂石砸死。而徐元朗則被一箭射中後腦勺,命喪當場。在歷城縣北部發生戰鬥的時候,北海郡劉蘭成部,自亭山出發,一舉攻下兵力不足的歷城縣,自此,山東諸縣,大致納入了隋軍的版圖,接下來的事情,就是對山東諸縣進行整編。
只是,與山東的情況相比,河東的情形似乎要困難一些。蘇定方部雖然成功的將李唐李孝恭部趕出河東,可是,因為多年的戰爭,蒲坂縣城牆受到極大的破壞,農業凋零。而其他諸縣,諸如夏縣、安邑等各縣更是受損不小。
可以說,河東郡已經是一片荒涼,村子之中,幾乎沒有活人,只有在縣城中,還可以看到百姓,但是也是十室五六空。這樣的後果,是河東郡並沒有糧食可以食用。雖然蘇定方在擊敗李孝恭之後,繳獲了一批糧食,可是那點糧食,就算省吃儉用,也最多隻能支援兩個月。
更何況,還有嗷嗷待哺的百姓。楊浩立國的根基,就是百姓,以民為本,這是大隋的基本國策。在楊浩看來,百姓才是國之柱石,所以,大隋在河北初立,他就定下了農賦永不加稅的政策。
如今新收河東,這個政策尤其顯得格外的重要。偽唐在河東已經立足兩年,擁有了一定的勢力。而且,李淵此人,頗有政治頭腦,降低了河東的賦稅,收買了民心。定楊軍與唐軍的戰鬥,其實並不是單單的打仗。其中也有各方的利益牽扯,所以,為了籠絡河東的百姓,更因為河東的戰事連綿已近一年,百姓深受其害,農田已經荒蕪,生活很是艱難。所以楊浩在進駐太原之後,隨即令人往各縣貼榜,告知百姓,河東復歸大隋所有,並且,皇帝體恤民情,免除河東一年的賦稅。
一切都是為了爭奪人心哪!為了避免像定楊軍一般的結局,楊浩只能走出這一步,只要熬過了這段時間,河東穩定下來,就可以成為進攻關中的橋頭堡。
蘇定方部缺糧,只能從其他地方運輸糧草,太原雖然存糧不少,可是幾方用兵,國庫日漸萎縮,楊浩又不能如王薄等人一般的*,是以才顯得極為的困難。宋金剛北伐馬邑雁門,需要糧食;秦叔寶、楊敘追擊李世民,收復河東諸郡,需要糧食;蘇定方在河東郡抵禦關中,更需要糧食。幸好太原乃是偽唐的根本,存糧足有十年,這才能滿足隋軍四處征戰的需要。
“陛下,河東郡的糧食絕不能少!”凌敬看著楊浩思索的表情,出言勸道。
輕輕的叩打著案几,楊浩點頭。凌敬的意思他自然明白,雖然蘇定方擊潰了李孝恭,使其退回了關中。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