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6部分(第3/4 頁)
道:“玄德莫走!北海之圍雖解,還有徐州之難未除。我與法師等玄德多時矣!何況玄德一路兵馬勞頓怎能說走便走?糧草軍餉之事玄德不用憂心,皆由城中供給便是。”
劉備等的就是孔融這話,他也不想白跑一趟還要往裡倒貼糧草,這才急著要走。此時聽孔融管飯,他也就不著急了,問孔融道:“不知徐州出了何事?”
孔融這次倒是學乖了,照著南燁的樣子回答道:“此時說來話長,我等先入府飲宴再敘不遲。”
張飛趕了一路早就餓癟了,聽孔融說完甚合心意,大喜道:“俺早就餓了,這便快些入城。”
劉備瞪了張飛一眼,孔融卻不以為意。一面引領三兄弟入城,一面命人準備酒肉犒賞劉備士卒。孔融得了昌豨一半輜重,正是有錢的時候,這回倒是便宜了劉備。
筵宴之上,孔融引南燁、糜竺來見劉備。南燁與這三憤青多rì不見,一見面便聊到了一處。南燁所言之事自然離不開張輳Ы俾硬茚裕�躢āo起兵報仇之事。劉備也將武安國拼死完成使命之事告訴了南燁。
南燁得知武安國身死當真百感交集,也覺得天意弄人。他從呂布手中救下了武安國,沒讓他受斷腕之災,可沒想到正是因為如此,反而令他葬身於此。南燁真不知道自己到底是救了武安國?還是害了武安國?自己rì後還該不該去救人?該不該隨意改變別人的命運?
這還是南燁第一次因為自己救人而感到困惑。不過片刻之後他便頭腦清明不再後悔。因為武安國之事雖說可惜,卻是特例,更多的人因為自己出手相救獲得了幸福,蔡邕、蔡琰、典韋、貂蟬皆是如此。
南燁心中已然認定見義勇為是正確的,就算有人因為見義勇為反遭訛詐,也不能因此便見死不救。只要對得起天地良心,該出手時便出手,這才是君子所為,公道自在人心。
劉備聽完曹嵩之事的經過嘆息道:“陶恭祖乃仁人君子,不料受此無辜之冤。”
糜竺此時插言道:“曹cāo在我境內縱兵大掠,又圍住徐州,特來求救。還望玄德公能一同前往。”
孔融也道:“玄德乃漢室宗親。今曹cāo殘害百姓,倚強欺弱,我與法師力勸無用,不如我等同往救之。”
劉備道:“備不敢推辭,怎奈兵微將寡,恐難是曹孟德敵手。”
孔融道:“我yù救陶恭祖,既是為了舊誼,亦是為了大義。玄德豈無仗義之心?”
第三十二回 南光華北海求援 呂溫侯濮陽破曹(12
劉備來救孔融卻不想去救陶謙並非沒有道理。孔融遣武安國往平原求援,劉備來救是名正言順。就算到了這裡沒有幫上忙,孔融一樣會感念他的恩情熱情款待,給士卒準備糧餉。可是救援陶謙之事卻不一樣,因為陶謙並沒有請他,只是請孔融而已。劉備也不確定自己去了之後陶謙是什麼態度,若是感謝自己還好,若是怪自己多事,豈不是費力不討好?
原本劉備想用兵微將寡的理由拒絕糜竺,怎奈孔融卻以大義相逼。如此一來劉備想要不去也不行了,於是便道:“非是備不明大義,只是曹孟德兵強將廣,人馬少了恐不濟事。不如請明公先行,容備去公孫瓚處借三五千人馬,隨後便來。”
孔融聽劉備要去借兵不知他是否還在推脫,便囑咐道:“玄德切勿失信。”
劉備道:“明公將備看作何許人也?聖人云:自古皆有死,人無信不立。劉備借得兵馬或借不得兵馬,必然親至,決不食言。”
孔融聞言這才放心,又對南燁道:“我知法師不願與孟德交鋒,也不敢強求法師。但還是想懇請法師與我等同往。不求法師出面助戰,只求法師在戰事膠著之時能出面調停,令孟德休兵也好。”
南燁對此戰心中有底,知道曹cāo佔不到便宜,跟著孔融、劉備一起也沒危險。他還想收服糜竺、陳登等人,自然點頭道:“如此也好!我做事向來貫徹始終,既然伴子仲前來送信,自然要將其平安送回才是。”
糜竺聽南燁說完心中感動。孔融聽南燁同行也鬆了口氣。他的想法很簡單,此戰勝了還好,若是敗了,有南燁法師在也能保住自己一條xìng命。
孔融說動了劉備、南燁便開始命士卒收拾啟程。南燁則混在孔融大軍中,決定不與曹cāo碰面。劉備也即刻動身前往公孫瓚處求援。
老實說,劉備對於借兵之事並無十分把握。他跑這一趟就是為了證明自己所言的“兵微將寡”不是推脫之詞,而,而是確有其事。若是借得兵馬自然好,就算借不到兵馬也讓孔融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