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2部分(第3/4 頁)
國師近日不會再起大軍北伐。陛下便是邀國師出兵,國師也可推脫說已然驅逐曹丕、孫權為陛下報仇。”
劉備道:“那依丞相之意,我等該結連曹丕、孫權重返中原不成?”
諸葛亮搖頭道:“曹丕、孫權元氣大傷,能在鮮卑、三韓之地立足已然不易,哪有餘力再出兵馬?何況國師兵強將勇,又一統天下,便是三家合力也難撼動。”
劉備聽諸葛亮說南燁一統天下,便有些心灰意冷。在劉備的內心深處,是渴望效仿劉秀中興漢室,登基為帝。也正因如此,他才建國為“漢”。假如是曹魏、孫吳一統天下,劉備還能打著重興漢室的旗號反攻中原,可現在南燁擁立劉懿為帝,也稱漢室正統,這就讓劉備一點優勢都沒有了。已經安居樂業的中原百姓恐怕也不會支援劉備與南燁作對。
諸葛亮見劉備沉默不語便道:“陛下不必過於憂慮!塞外地廣人稀,鹽鐵匱乏,三國之中唯有陛下與國師交好,互相貿易。只要陛下按兵不動休養生息,時日一久,曹魏、東吳皆非陛下敵手,那時陛下可先一統塞外,再回中原。”
劉備也沒有更好的辦法,只得按諸葛亮之計休兵養民。曹丕逃到鮮卑、烏桓之地,才知道這裡的環境有多惡劣,別說與鄴城相比,就是比起中原村莊也大有不如。曹丕有心建城稱帝,可是卻缺乏物資。
楊修諫言曹丕道:“陛下曾向劉備、孫權稱臣,自降魏王,如今何不向國師稱臣修好。若能與中原貿易,鮮卑、烏桓可興,也不必再懼國師前來攻伐。”
曹丕聞言稱善,遣使與南燁修好稱臣。南燁新定天下,也無暇遠征,便同意了曹丕稱臣通商的請求。
孫權在三韓、高句麗得知曹丕稱臣之後與南燁貿易,獲得了大量物資興建城池,日子一天比一天滋潤,不由眼紅心動。如今劉備、曹丕皆與南燁通商為友,人雖遠離中原,可是享受卻不遜於以前,唯有孫權治下百姓還過著以前的苦日子,這讓孫權心裡怎麼平衡的了?
魯肅、張昭也明白如此下去東吳的國力必然被劉備、曹丕趕超,最後只能亡國,因此二人諫言孫權也效仿曹丕退位稱臣,先與中原通商獲得實際的好處再說。
孫權雖心中不願稱臣,可是眼下除了稱臣之外也別無他法。三韓、高句麗本就沒有鮮卑、匈奴地大物博,假如再不稱臣,就等於與南燁、劉備、曹丕三家為敵,孫權可沒這個膽量。於是只好效仿曹丕獻表稱臣,自降吳王。
南燁接受了曹丕請降,自然不會拒絕孫權。自此曹丕、孫權名義上便成了漢臣,鮮卑、烏桓、三韓、高句麗也都成了漢地,再加上劉備的匈奴之地也稱漢,漢朝疆土比起獻帝在位時擴大了兩倍不止。若再加上西羌、澳洲、西域等新增之地,大漢疆土增幅在三倍以上。
劉備、曹丕、孫權都消停下來,南燁便開始大力改革,擴充國力。又在幽州建陪都,名為北都,與交州南海的南都遙相呼應。
北都的興建令孫、曹、劉三家又心跳了一把,還以為南燁打算出兵北伐,於是紛紛遣使納貢。劉備擔心自己頂著個皇帝的帽子招來南燁猜忌,也在諸葛亮的建議之下自降漢王。不過事實證明三家是虛驚一場,南燁根本沒有出兵,不費一兵一卒就令劉備自降一級。
此時南漢的國力達到頂峰,百姓安居、四方臣服,萬國來朝。不少文臣、武將都建議南燁興兵北伐,開疆擴土。可是南燁卻沒有答應,反而提出了三王自治的寬鬆政策,確保劉備、曹丕、孫權三人在各自領地內的權利五十年不變,還讓他們當一方諸侯。
劉備、曹丕、孫權雖都堪稱一代雄主,可是見識比起南燁就差遠了。南燁控制的中原地區政通人和,科技日新月異,生產力穩步提高,只用了十年時間就撫平了戰爭的創傷,成就了南漢盛世。劉備、曹丕、孫權三人倒是想自治,可是自治的效果遠沒有效仿南燁改革來得好,於是三家全都跟風南燁改革政體,不論是政治、經濟、教育、科技全都照搬南漢,三家治下百姓也都與漢人無異,與中原通商、通婚,加速了民族融合。
時光荏苒,歲月如梭,五十年對於一個人來說很長,可是對於歷史長河來說不過是短短一瞬。就在這一瞬之間,無數雄才大略的英雄人物離開了人世。劉備、曹丕、孫權、關羽、張飛、諸葛亮、魯肅,包括南燁麾下的賈詡、戲志才、黃忠、王越、蔡邕、華佗等人都相繼離世。
南燁常年修煉房中術,又有長壽技能在身,雖年近百歲卻還十分硬朗,一眾妻妾也都跟著沾光。身邊的幾位重臣被南燁用賜星技能多加了十年陽壽,雖然已經養老在家,但也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