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部分(第2/4 頁)
展。電懋與邵氏長期對立。電懋在60年代衰落, 70年代又崛起嘉禾。邵氏又與嘉禾對立。邵氏長期稱雄影業,是本世紀以電影起家的 最大商業集團。左派電影公司,在文革中過於捲入政治,深受其害,經營處半癱瘓狀 態。文革過去,才重整山河合併為銀都機構。發韌之作是80年代初的《少林寺》。 香港還曾有光藝、永高、永盛、德寶、四維、寶禾等數十家電影公司。 香港電影的現狀以打鬥、諧趣為主,製作費以千萬港元計,賣座最高在4000萬港 元以上,演員片酬最高達三四百萬港元。技術可過一流,藝術則很難說。 昔日美國第一富豪保羅·格蒂說過一句很著名的話:“當一個人不知道 自己有多少財富時,他才算得上真正富有。” 香港邵氏公司主席邵逸夫也說過類似的話:“邵氏機構的規模有多大我 沒概念,資產有多少也很難估計。”邵氏所說是實話,大富豪通常都不知道 自己究竟擁育多少資產。 這類統計富豪身家的工作,常由權威的財經報刊來做。如美國的《福 布斯》、《財富》;香港則有《資本》、《信報》等數家。1995年元月3日,《信 報》排出香港富豪 (含英資與中資)的“十大”與“淮十大”。邵逸夫在總 排名中列第16位;若論香港華資,邵氏則可排第12位。《信報》在第16位的 條目下,有一段這樣的文字: “邵逸夫寶刀未老,連跳幾級,別以為香港只旺地產,1994年便不完 全是 (地產)發展商的天下,六叔(邵逸夫)踏油門飛奔,由第19位上升 到第16位。在準十大中,老當益壯的六叔,也是排行老六。”
… 頁面 162…
邵氏公司共制影片1000餘部。邵氏是香港影業把電影事業當作商業經 營最成功的一家。邵氏影城,被稱為製造夢幻的工廠、東方好萊塢、遠東 第一電影帝國。邵逸夫是這個帝國的絕對君主。 發跡南洋 1907牢,邵逸夫出生於浙江寧彼鎮海一戶富商家庭。父親邵行銀是上 海錦泰昌顏料號老闆。邵逸夫在子女中排行老六,男兒中排行老四。香港 影視圈人叫邵逸夫為六叔,皆緣於此。 邵逸夫大哥邵醉翁是執業律師,出於興趣,1914年拍了第一部默片《馬 永貞》,一炮打響。邵醉翁興趣大增,遂創辦天一影片公司。從此,邵氏兄 弟與影業結下下解之緣。 天一一炮打響,惹得同業分外眼紅。1928年,上海六家影片公司(明 星、大中華百合、民新、友聯、上海、華劇)組成“六合”,一致不買天一 的影片。在六臺的“圍剿”下,天一突圍,遠赴南洋發展——先期派三哥 邵仁枚帶天一影片到南洋開拓市場。南洋華僑眾多,市場遠景很好,六合 窮追猛打,大哥又派19歲的邵逸夫去新加坡加強力量,邵逸夫此時才剛剛 中學畢價。 當時獨霸南洋影片發行業務的叫王雨亭,他與上海六合結成聯盟,也 不買天一的影片。邵氏兄弟在走投無路的困境中,幸得擯城首富玉竟成鼎 力相助,於是包租下新加坡的華英戲院、吉隆坡的中華戲院,構成邵氏兄 弟最早的院線和發行網路。 1934年,邵氏在南洋已擁有40多家戲院。到60年代全盛期,院線連線 南洋、香港、臺灣、美國華埠,高達200多家,如跨洋蜘蛛網。 老大老二鎮守上海,拍片供應南洋。1932年,日寇入侵上海,老大邵 醉翁帶人帶裝置來香港九龍設廠——天一港廠。 30年代,有聲片在美國興起,邵醉翁當機立斷,派四弟邵逸夫赴美買 “講話機器”。1934年,由邵醉翁執導,邵氏兄弟聯合拍出中國第一部有聲 片《白金龍》。該片同時在香港、上海上映,場場爆滿,天一港廠賺得100 多萬純利。當時買一幢洋房,也只幾萬元,按市值計,百萬富翁就相當今 日的億萬富翁。 邵醉翁躊躇滿志,不料得罪地頭蛇,兩次大火,將天一港廠付之一炬。 邵醉翁元氣大傷,於1936年退出江湖。香港的業務,則由老二邵村人主理, 邵村人將廠名改為南洋影片公司。 邵逸夫則主要呆在新加坡發行影片。他於1932年結婚,新娘是他跑片 認識的黃美珍小姐,她為邵家生下邵維錦、邵維鋒兩位公子。 邵氏兄弟以香港為基地、南洋為市場,一條尤作業,產銷兩旺。香港 淪陷,南洋影片公司被封。繼而,南洋又淪於日寇鐵蹄之下,邵逸夫被日 軍抓去坐了7天監獄,罪名是放映“反日電影”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