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部分(第3/4 頁)
壯志凌雲(1)
154在副駕駛的口述中,機長一邊重複程式內容,一邊把手放至各個開關上,直到沒有出現任何差錯後,兩人同時豎起大拇指——起飛。
在兩臺螺旋槳發出沉重的吼叫聲中,C…47徐徐離開地面,鑽入夜空中。
飛機剛剛抬起機頭,駕駛艙內更是一片忙亂。
機長掌控飛機,副駕駛觀察飛機姿態,後座的報務員嘀嘀嗒嗒地拍發電報,向地面報告所處方位。等到電報發完後,馬上值守甚高頻第四頻道,而副駕駛則要檢查“敵我識別器”,之後,拿出方格座標圖,在這個座標圖上,橫格是以A、B、C、D、E、F標出,縱格是以1、2、3、4、5、6標出,無論是誰,一旦在空中發現敵機,必須在最快的時間內,用第四頻道將發現日機所在“方格”位置通報,以便讓所有在空中的友機判定自己是否處在敵機攻擊的方位。
如果不是,繼續飛,如果是,趕緊躲、逃。
老人們都說,一開始,是沒有“檢查單”這一項科目,上去了,開車就走。問老人,具體還說不清是什麼時候開始強制執行“檢查單”制度。有的老人說是從美軍那裡學來的,但也有老人馬上說,不對,“檢查單”是由“中航”獨創,說這話的老人還舉例說,印中聯隊就是從“中航”學到“檢查單”後,損失才開始減小的。
但不管是學來的還是自己“獨創”的,每位老人都承認,“檢查單”制度在保障飛行安全上,確實起了相當大的作用。實際上,它就是讓你在起飛之前,再一次強化和加深各種儀表在機艙內位置的記憶、以便在飛行中遇到險情時,處理果斷而迅速。
飛過那條航線的老人都說,“檢查單”那玩意兒,管用,它使很多陷入險情的飛行員們最後得以逃生。
至於“敵我識別器”,由於“印中聯隊”和“中航”飛越“駝峰”中屢受日本人的零式襲擾,損失傷亡慘重,為能儘量在最短時間內發現敵、我友機,美國迅速開發研製“敵我識別器”,目的就是快速識別友機和敵機,以決定飛行員們是否需要躲避。
老人說,其實“識別器”的原理也是挺簡單的,就是兩架飛機上同時發射和接收一個頻率的短波訊號,沒想到,這麼簡單的東西卻把日本人難得不行——“中航”和印中聯隊換裝“敵我識別器”後,有一陣子,出動攔截的日本人也很奇怪,平時挺容易攔截的飛機,怎麼今天就看不到了?
陳應明老人說,後來日本人知道有個“敵我識別器”後,氣急敗壞,千方百計地想弄回去一臺“研究研究”,但哪有那麼容易啊。有一天,日本人駕駛一架飛機混到巫家壩機場,冒充我方,大搖大擺降落,直接滑行到一架C…46前,飛機上跳出一個日本人,上去就拆,被咱們發現了,又是打槍又是喊的,把他嚇跑了。
陸元斌老人也說,“中航”飛機安裝“敵我識別器”後,有明確要求:飛機離開停機坪開始滑行時,此時接通“敵我識別器”,飛機降落後滑行時,則關閉。
老人說,在駕駛艙“敵我識別器”的控制匣上,有一紅色罩蓋,罩蓋內有一個開關,萬一遭遇敵機攻擊或被逼迫墜入敵方區域內,必須接通開關,此時“敵我識別器”
自動爆毀。
老人說,那個東西,當時是盟軍的高度機密,迫降在敵佔區,只要你不死,必須破壞它,否則要承擔法律責任。但據我所知,這個東西日本人既沒弄到手,“中航”
公司也沒有人有幸按過那個紅色按鈕——在“駝峰”上摔了,誰能活下來?“駝峰”
日本人能上得去嗎?
王敏是“中航”公司的報務員,老人說,每次出任務,在進入機艙那一瞬間,每個人都很清楚,這一次是否還能平安回來是個未知數,但是,誰都沒有把這些放在心上,每次執行任務,沒有人會產生提心吊膽或帶著走向死亡的心境登機,而是帶著平靜的心態走。同樣,每次平安回來,也沒有劫後餘生的竊喜。夥伴們中沒有誰認為飛過“駝峰”
就是了不起的英雄,也沒有誰自譽自己是不怕死的勇士,都是用最平常的心態,不斷地、默默無聞地往返於這條航線上。每次飛行回來,到了住處,按部就班地洗澡、吃飯、睡覺,起床後看書、打牌、下棋、聊天,等待再次出發。只要一聽到召喚,拎起飛行包就走。有多少人就這樣默默地出去,再也沒有回來,可不久,又有新夥伴補充上來,繼續飛行在繁忙、緊張、危險的駝峰航線上。
陸元斌:飛,那個時候,就是不停地飛,沒有黑夜白天之分,連續飛四天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