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部分(第1/4 頁)
可惜,這尊大佛沒過多久就被一把火給燒了,誰燒的呢?還是和尚薛懷義。《資治通鑑》是這樣記載的:〃時御醫沈南,亦得幸於太后,懷義心慍,是夕,密燒天堂,延及明堂。火照城中如晝,比明皆盡。〃當時有個御醫叫沈南,武則天也很寵幸他。這個薛懷義多少就吃醋了,人在吃醋的時候經常幹一些非理性的事。別說薛懷義,今天的人也這樣,一吃醋最少得摔一碗,對吧?那麼,薛懷義就一把火把天堂燒了,燒了整整一宿,到天亮的時候全都沒了。
按理說,薛懷義的行為算是大逆不道吧?武則天得狠狠處置吧?武則天心胸有時也比較寬,就說:〃得了,甭處置了,再蓋一個吧。〃這下好了,他們倆爭風吃醋,就把咱們的國寶燒了。如果這座夾紵大佛能留到今天,那一定是舉世的國寶。當然,留到今天,小指頭裡能待幾十個人的記載肯定也不攻自破了。武則天為薛懷義開脫,拿寶貝不當寶貝,可見當時國力非常強盛,有錢,也就不計較了。跟今天摔一個碗就摔個一碗吧,明兒再買一個,是一個意思。
我們看到這一段歷史,有時還會有一些其他感受。比如對武則天來說,這事兒是愛情的力量,她沒有保護的概念,她就不知道燒了夾紵大佛在中國文物史上是多麼慘痛的一件事情。她只知道底下的人爭風吃醋,很可能心裡還挺高興,不都是為了她嗎?
【越想越痛心】
夾紵佛像在唐、宋、元甚至到明,都做得比較多,清以後就很少了。那為什麼今天很少看到夾紵佛像呢?因為它體輕,太容易被移動,所以在鴉片戰爭以後,中國大部分重要的夾紵佛像都流向了國外。如果是一座大石佛,運起來是件很麻煩的事,成本也高,輕的運輸容易。
我曾經買過一座夾紵佛。我印象很深,買的時候還真不知道它是夾紵佛,就是覺得那個佛像真漂亮,年份什麼的都很好,一拿特別輕,裡頭全是空的;胎非常薄,大概有兩三毫米厚。買回來以後我就翻書琢磨,才知道它叫夾紵佛。等我知道它是夾紵佛的時候,來了一個朋友,一進門就喜歡上了,在我家賴著不走,非說:〃你勻給我吧,勻給我吧。〃我說:〃你要它幹嗎?你也不信佛教。〃他說:〃我信佛教,回去擺著。〃因為當時我買得比較便宜,也是礙著面子,跟那朋友很熟,他又表現出一副虔誠的佛教徒模樣,我沒招了,得了,勻給他吧。他就拿走了。
隔了有十年,有一次我突然想起這事,就問他:〃那夾紵佛呢?我上你家怎麼沒見過啊?〃他說:〃什麼夾紵佛啊?〃我說:〃就是你當年說回家擺著、供著的那個夾紵佛啊。〃他說:〃不好意思,讓我貪圖小利給賣了。〃我想起這件事就痛心啊!我要知道他賣,我就真的不給他。當時就是想,我擺著他擺著都一樣,再加上也覺得隨時都可能遇到,不像今天,機會相對來說就少了,那時無時無刻都有機會,勻走就勻走了。結果沒想到這座夾紵佛自打離開我家,我就再也沒有機會看它一眼,越想越痛心。
【橫向比較】
五代到宋這段時期,漆器變得更為精緻。此時的漆器能夠看出貴族化傾向,主要是為貴族準備的。貴族總要有一點兒標新立異的東西,顯得跟人家不一樣。當大部分人使用瓷碗的時候,貴族願意用漆碗。所以宋代出土的漆器大部分都跟生活有關,碗盤一類為多。這部分漆器在出土的時候,造型高貴周正,往往跟墓主人的身份是相符的。比如江蘇出土了大量宋代漆器,墓主人在當時都算有錢有勢的人。
宋墓中出土的漆器造型多樣,有花口碗、花口碟、海棠形碗等等,跟當時的瓷器非常接近,宋瓷中也有花口碗、海棠形碗。那麼,我講瓷器的時候講過,宋瓷中有紫定、紅耀州,都是紫褐色的瓷器,這種紫褐色瓷器其實就是深受漆器的影響。貴族使用漆器表明自己的社會地位,那麼這種仿漆器效果的瓷器也算是一種比較高檔的瓷器。
再有,我講定窯的時候講過,定器有芒,口上帶有澀圈,是為了鑲金屬邊。今天出土的大量宋代漆器都鑲有銀邊,明顯是受到瓷器的影響。透過這種橫向比較,可見當時各種工藝相互之間有著非常強烈且明確的影響。不是各幹各的,是橫向關聯緊密。
此外,宋代紅漆戧金的漆器非常流行,在紅色的漆器上用針或錐等利器先畫出圖案,再塗上金粉。雖然當時這種戧金漆器也屬於高檔漆器,但它非常世俗化。它不是宮廷所用,而是民間所用。比如上面常出現的沽酒圖、花卉圖,都符合宋代人的大眾審美。
【《髹飾錄》】
由於工藝的進步,明清兩代已經有辦法將各種顏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