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3/4 頁)
家並村的範圍,包括興隆縣黑河川和橫河川以及楊樹臺以北幾個山村,都是八路軍第二支隊活動的中心地區。
提起集家並村製造“無人區”來,人們就會回憶起這一帶的一段特殊歷史。這一帶曾有過250年的“封禁”史,也可以說是另一種型別的“無人區”,但對自然生態是有益的。
清康熙元年(1662年),清王朝選定遵化馬蘭峪為帝王陵寢(即清東陵)。在營造陵區的同時,劃定馬蘭峪以北長城以外廣大山區為“後龍風水禁地”。南迄馬蘭關,北抵霧靈山(亦稱五龍山),西迄曹家路、牆子路長城線,東至窄道子、石廟子一線,包括興隆縣大部地區,總面積約2500平方公里。據《遵化州志》記載:風水區周圍屯兵把守,風水區內不準居住、耕種、埋墳、採礦、砍伐、狩獵等等。幾百年的封禁,使這裡草木叢生,古樹參天,虎、豹、熊、鹿成群,灰鶴、白鷺等鳥獸聚居繁衍,成了一個天然的動植物保護區。由於這一帶山區保持了良好的生態平衡,使冀東及平津一帶雨量充沛,水流清澈,氣候宜人,受益不少。清王朝覆亡後,“禁區”於1915年開禁,軍閥、官僚、豪紳、巨賈蜂擁而至。伐木熱、採金熱盛極一時,森林開始遭到破壞。1933年日本入侵後,連年“掃蕩”作戰,特別是1939年開始製造“無人區”以後連年瘋狂縱火燒燬森林,使得幾百年封育而成的森林幾乎全部毀於戰火。
第一次集家並村最大的一片是橫河川安子嶺北部山區。據當地老人們回憶,那是1939年冬11月間的一天下午,佛爺來偽警察署來了命令,天橋峪、羊羔峪、廠溝等3條山川14條山溝裡的34個村落760餘戶人家,都集併到安子嶺、雙爐臺。
故土難離。中國的農民最依戀故鄉,依戀土地。而這一帶山區的農民,都是在“風水禁區”開禁後,由異地他鄉逃荒進山的窮苦人,已經飽嘗了顛沛流離之苦。進得山來,住窩棚,開生荒,十多年慘淡經營,總算安頓下一個可賴以生存的家。而這一道集家並村的命令,對他們來說是大難臨頭。搬走了,丟下土地怎麼活?房子沒有了住在哪裡?冰天雪地,離開這冬烘的暖房熱屋,豈不凍死。而指定集家的地點雙爐臺、安子嶺,一切毫無準備,既沒有給定居建房的地址,又沒有任何建房的材料。就是有,已經滴水成冰的隆冬,又怎麼能破土動工。面臨著這傾家蕩產的絕境,家家呼天搶地,人人如五雷轟頂。
…
第二章大出擊小集家(4)
…
開啟日本的有關史著,對集家並村則有著奇妙的記載,說“並非強迫收容,而是喜於自己生命財產的安全與自家經濟的更生髮展”,“居民自主奮發和警察的指導相一致”偽滿洲國治安部編:《滿洲國警察史》下卷,朝鮮印刷株式會社出版,康德九年(1942年)版,第385頁。的。
好一個“居民自主奮發和警察的指導相一致”。下達命令的第二天,來了十幾個警察,吆三喝四,催逼群眾搬家,順手搶掠了一通,揚長而去。第三天,大部分群眾正在猶豫,一部分剛剛動手要搬,500餘名日偽軍闖進山來,將34個村落的760戶人家搶掠一空,大火瀰漫了山川,哭喊叫罵聲震撼著峽谷。一場浩劫過後,3300間房屋趴了架,搶走騾馬620頭,羊4800只,糧食衣物不是被搶走,就是被燒燬。家家破產戶戶斷炊,更無安身之處。一部分人被驅趕到集家點,一部分人背井離鄉去投親靠友,大部分仍在山裡堅持,躲進深山搭個窩棚,在飢寒交迫中度日。
身受毀滅性摧殘的廣大群眾,面對著家破人亡的困境,激起了對日本侵略者的仇恨,認識到要生存就得鬥爭。八路軍游擊隊給了群眾熱情支援,一面幫助群眾安頓生活,渡過難關,一面積極尋找戰機打擊日偽軍。1940年1月,軍民配合襲擊了雙廟警察所;3月,又解放了冷嘴頭據點。日偽受到打擊,群眾增強了鬥志,紛紛掙脫日偽控制,從集家點遷回家鄉,重建家園。
第一次集家並村宣告破產。
1940年第二次小集家
1940年秋季,日偽又在興隆縣實行第二次集家並村。隨著八路軍游擊區的擴大,這次集家地區也有所擴大。除1939年已集過家的黑河川、橫河川外,又擴大到狗背嶺、驢兒叫一帶山區及長城線北側羅文峪口以西的冷嘴頭、沙坡峪一帶,馬蘭關以西花市一帶,古北口以東霧靈山區大小黃崖一帶,都劃為集家區。與此同時,在關內遵化縣馬蘭峪陵區(屬偽滿特區)也實行集家並村。
為了保護群眾,保衛游擊區,八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