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3/4 頁)
八路軍第十團配合地方游擊隊頻頻出擊,從1941年秋到1942年夏半年多的時間裡,連續作戰百餘次,給製造“無人區”的日偽軍以沉重打擊,然而由於力量相差懸殊,未能粉碎日偽集家並村計劃。但是,第十團主力轉至外線作戰的同時,留下第三營仍然頑強堅持在“無人區”裡。沒有房住,就動手搭窩棚。窩棚被日偽軍反覆燒燬,就住山洞,山洞又被炸塌,就自制帳篷,堅持在深山密林之中。在“無人區”裡建立多處軍事活動站,將糧食及生活物資分散隱藏在軍事活動站的四周深山裡,以便既可以流動又可以較長時期的堅持住一個地區,支援地方黨政幹部和人民群眾的反集家鬥爭。
戰役出擊
1941年冬至1942年2月間,冀東八路軍第十二團、十三團,在冀東基本區發動打治安軍戰役,長城以北熱南地區一時空虛,日偽軍一度得手,大搞集家並村,使游擊區遭受相當大的損失。
1942年2月中旬,冀東軍分割槽司令員李運昌和副司令員包森等在遵化縣亮子河舉行軍事會議,決定以打偽治安軍的勝利之師,跨過長城,打擊偽滿方面日偽軍,支援人民群眾反集家鬥爭。2月17日,包森率十三團進到長城線上野戶山,在戰鬥中光榮犧牲。部隊稍事休整後,進入熱南地區,於4月21日至月底,發起第一次戰役出擊。接著從5月10日至月底,又發動第二次戰役出擊。先後拔除了小白旗、馬圈子、湯道河、�欏樹、車河鋪、二撥子、熊虎鬥、六道河子等17處據點,破壞公路和鐵路多段,並分兵一路越過錦熱路,與在平泉一帶活動的青平游擊隊相配合,開闢了都山以北與平泉的結合部地區,開啟了熱南與熱中的通道,為以後開闢熱中地區創造了條件。連續兩次戰役出擊,打擊了日偽的囂張氣焰,給群眾反集家鬥爭以有力支援,受到了朱德總司令和彭德懷副總司令的電報嘉獎。
群眾鬥爭
守土抗戰
在反集家鬥爭中,平北和冀東各級黨組織發出號召,各級黨政幹部以及基層組織都要“縣不離縣,區不離區,村不離村”,“守土抗戰”。平北地委和軍分割槽在1942年2月間發出的《關於反“掃蕩”的指示》中,強調要求:“那怕只剩下一個村莊,一個山頭,也要堅持到最後勝利。”黨政幹部團結深山區裡的群眾誓死不下山,不入“人圈”(即集團部落)。這些地方山深林密,日偽鞭長莫及,在反“掃蕩”中群眾便於警戒、轉移和隱蔽。另一方面,由於這些深山區距離指定集家地點太遠,如果群眾被集並了去,就意味著徹底失去了土地,根本無法生存。所以,各級黨組織就動員群眾堅決抵抗,這是唯一的生路。日偽軍雖然反覆“掃蕩”摧毀,只能激起群眾更大的
…
第五章在反集家鬥爭中擴大游擊區(2)
…
密雲縣馮家峪崖壁上儲存的兩幅抗日標語
左:“反對日寇集家修人圈,不給鬼子賣力氣!”
右:“反正殺鬼子,給東北同胞報仇才是好男兒!”(陳平攝)
仇恨和更堅決的抗爭。這些地區大都在反集家鬥爭中建設成了鞏固的抗日根據地。
拉鋸爭奪
在深山根據地與集家點的中間地帶,日偽勢力便於控制,勢必集家,但是在群眾中又有相當的抗日工作基礎,群眾抵抗集家並村,而日偽則施以高壓手段武力驅趕,黨組織就動員群眾向深山根據地轉移,特別是青壯年儘可能轉移到根據地去堅持鬥爭,只讓老人、婦女進入“人圈”。在靠近長城線地區,則動員群眾轉移到長城南側基本區去,或投親靠友,暫避一時,伺機潛回原地堅持。在爭奪戰中,許多群眾掙脫日偽的控制,轉移到根據地,以興隆縣靳杖子集家區為例,處於中間地帶的10多個村莊,1000多戶中,轉移到根據地的群眾達600戶,3000多人。
拆毀部落
日偽集家並村開始,就強迫群眾修築部落圍牆、碉堡以及汽車路。黨組織就領導群眾千方百計拖延施工進度,白天拖拖拉拉幹一點,晚上就忽拉拉地拆毀了。有些地方好容易建成了部落,游擊隊來了就給拆毀了。平北昌延二區幹部,發動群眾一夜工夫把漢家川幾座部落拆毀,群眾又回到山裡堅持抗日鬥爭。特別是熱南地區,在1942年間,在子弟兵兩次戰役支援下,將大部剛剛建成的部落拆毀。日偽原來計劃在1942年內完成熱南地區集家並村的計劃在大部地區落了空。
熱遼地區大發展
敵進我進
1942年5月15日,中共中央北方分局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