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部分(第2/4 頁)
成大大小小、整齊而又密集的方陣,而第十六師的騎兵和第四騎兵師分別護住步兵方陣的左右兩翼。
在中間步兵方陣的中央,一個高六米,長寬各四米的木製高臺聳立著,高臺的四角插著黑色方形和三角形旗幟,下面的各步兵方陣也是旌旗飄揚。在高臺上,東征軍主將馬立端坐在一張木製椅子上用望遠鏡觀察著對面東帝國巨大的堡壘。
從北面的萊索沃到彼得羅山腳下的彼得羅小鎮這段只有一百多公里的距離上一共有五個軍團,大約三萬餘人。這也是東帝國色雷斯地區能抽調出來的最大兵力了,不過僅僅斯維綸堡壘這裡就有兩個軍團,因為這裡的地勢最為平坦,儘管有斯維綸這個巨大堡壘作為主要防禦工事,但東帝國方面還是不放心,如果有更多的兵力,東帝國定然會全部部署在這裡。
現在已經是上午九點左右了。第四師和第十六師從大營出發到這裡已經過去兩個小時了,將進攻陣型和所有攻城器械全部都安裝完畢之後士兵們都休息了一個多小時,已經恢復了體力。
“是時候發起一次試探性攻城了!”馬立心裡想著。放下望遠鏡說道:“傳令,攻城營三分之一的投石機開始向對方的城樓發射石彈!”
“是,將軍!”
站在高臺背後塔樓上的傳令兵得到命令之後拿著一杆三角小旗開始揮舞打著旗語,步兵方陣中的各級軍官看見旗語後。巨大的方陣在很短的時間內一分為二。中間空出一個巨大的通道,通道兩側的方陣開口緩慢向前移動,士兵們邁著整齊的步伐踩踏著地面,整體發出隆隆之聲,聲勢極為浩大。後方的攻城營計程車兵們推著投石車走進了中間通道,後面還跟著許多士兵推著獨輪車,車斗裡裝滿了大小相當的石頭。
獨輪車最先由誰發明出來的在後世都存在著很大的爭議,但普遍認為是中國漢朝時期發明出來的。《三國志》中有過明確的記載,留下“木牛流馬。皆出其意”的文字,外國學者則認為獨輪車最早由古希臘發明出來的,但沒有明確的證據證明這一點。
獨輪車符合工效學,能夠抵受在崎嶇路面行進,但是不能在太過傾斜的地面作物資或工具運輸。利用槓桿原理而把負載的抗力點的靠近支點(即車輪)而令本身運作有效率,亦把負載分擔在獨輪車及操縱者之上。因為獨輪車令笨重或大量的負載移動變得輕鬆,所以它在建築工地、農地、花園中都是不可或缺的。雖然兩輪的手推車在平地較為穩定,但獨輪車則在易失平衡的地方如細小、鋪板或翹起的路面有較高的可操作性,而且在解除安裝時亦較易控制。在近現代交通運輸工具普及之前,它是一種輕便的運物、載人工具。
抵達投石機最佳發射距離之後,傳令兵再次揮舞三角小旗幟釋出命令,步兵方陣整齊地停了下來,兩側的騎兵方陣亦隨之停止,而寬大的中間通道中的攻城營士兵們開始將投石車上的投石機零件分拆,然後在地上裝配起來,投石機可以用打包的方式裝在四輪板車上,平常不用的時候就裝在四輪板車上,隨時可以拖著走,要使用就將車上的投石機零件取下來裝配成型,這個活在熟練計程車兵手上非常簡單。
約莫過一刻鐘,所有的投石車都在地上裝配完成,攻城營也向高臺指揮塔這邊發來的準備完畢的資訊。
“將軍,攻城營已經準備完畢,現在是否開始投擲石彈?”傳令官行禮後問道。
馬立點頭道:“那就開始吧,投擲一刻鐘看看效果再說!”
“是,將軍!”傳令官隨即向後面木製塔樓上計程車兵打了個手勢,塔樓上計程車兵用旗語將命令釋出出去。
攻城營所在地,士兵們搬著石頭放進投石機臂杆末端的兜網內,在一排排投石機的盡頭,拿著小旗幟計程車兵看見指揮官下達命令,便舉起小三角旗用力地向下揮下,每一架投石機旁邊計程車兵輪起錘子將投石機上的發射支桿砸下,投石機臂杆前端吊著的重物便落下帶動著臂杆後端向上方輪起,當臂杆後端上升到最高處,末端網兜內的石頭便被投擲了出去,一排石頭成拋物線一般地砸向三百碼之外的斯維綸堡壘。
“轟轟轟”石頭接二連三地砸在堡壘上發出巨大的轟鳴聲和震動,但是這些石頭並沒有給斯維綸堡壘造成什麼傷害,只是砸爛了一些鑽石,不過還有幾處被砸出了窟窿。
當第一波石頭髮射出去之後,各投石機旁邊的幾個士兵迅速跑上去用絞盤將臂杆前端的重物吊起,將臂杆後端拉下來重新在網兜內放置石頭,等待著令旗手再次揮下三角旗,這個過程最少需要兩分鐘。
由於獨輪車被秦東提點工匠們搗鼓出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