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8部分(第1/4 頁)
一般來說,徵收出口稅的主要目的主要有四點,第一是增加財政收入,第二是限制重要的戰略資源和原材料大量輸出到國外,保證本國的需求,第三,提高以使用該國原材料為主的國外加工產品的生產成本,削弱其競爭能力。第四是限制國外在本國低價收購初級產品和原材料,而秦東之所以要徵收食鹽的出口稅,只有一點原因就是增加財政收入,東西本來就不愁賣,徵收出口稅也能賣到國外,為什麼不徵收出口稅呢?
鹽業司將要徵收出口稅的要求傳達給外國商人們之後,外國商人們經過計算得知,即使要繳納出口稅也還是有很大的賺頭,因此還是樂意購買,也心甘情願地繳納出口稅。
來做過生意的外國商人們都發現了一個現象,秦東控制的地盤內沒有那麼多關卡重重盤剝,商人們只要每個月在固定的時間到固定的地點繳納稅收就可以一路暢通無阻,經過關卡時將交稅憑據給關卡的官員檢視就可以了。
這個現象讓外國商人們都大為驚訝,他們也因此都喜歡來秦東控制的地盤做生意,而食鹽的銷量在幾個月之內猛烈劇增,大有將要搶佔歐巴羅所有市場的苗頭,就連羅馬帝國生產的食鹽在本國都很難賣出去了,價格上佔不到優勢的情況下,就連質量和成色都要比秦東這邊賣出去的食鹽差很多,怎麼會有銷量呢?(未完待續。。)
第三百零四章 造出錢幣樣品
過得兩個月,鹽業司官員將賬冊放到秦東面前報告:“大王,這是這兩個月以來賣出的食鹽賬冊,除去鹽場的日常開銷和必要的運轉成本,一共盈利一千六百八十八萬五千三百二十五奧裡(金幣單位)”。
“嘶——”秦東能夠猜到鹽業的巨大暴利,但卻沒有想到短短的兩個月就有淨利潤超過一千六百萬奧裡,這絕對是暴利,而且是官方壟斷式的暴利。
秦東沒有看賬冊,而是直接問道:“這兩個月各大鹽場一共用掉多少日常開支和維持鹽場運營的成本?”
“不足五萬奧裡!”鹽業司官員回答了一句,然後拿起賬冊翻了翻,找到位置之後放到秦東面前:“包括所有官員、管事和工匠們的薪水在內,所有開支加在一起也不到五萬奧裡!”
秦東瞟了一眼賬本後合上道:“好,這幾個月不論是鹽業司各級官員還是鹽場方面的官員、管事和工匠們都辛苦了,可以給鹽場方面根據相關的官職和職位給每個人進行一些金錢上的獎勵,鼓勵他們繼續努力製作出更多的鹽!”
“是,大王!”
食鹽的生產和買賣走上正軌之後,民眾吃鹽的問題就得到了解決,也可以說在以後很長一段時間,或許長達上千年的時間內,食鹽問題都不再是問題,當然,如果政治制度腐朽造成鹽價不斷上漲又另當別論了。
秦東不再關注食鹽的事情,這事自然有鹽業司管理。恰逢這時新錢幣的樣錢已經鑄造完畢了,王六便拿著新錢幣的樣錢過來面見秦東。
王六將金幣、銀幣和銅幣等三種錢幣的各五枚樣錢放在桌子上以供秦東觀賞,“大王請看。這就是鑄幣司鑄造出來的樣錢,各五枚!”
各五枚錢幣整整齊齊擺放在桌面上,秦東彎著腰將一枚金幣拿起來仔細觀看,確實是按照他給出的意見鑄造出來的,金幣正面是大單于埃內克的頭像,下方有鑄造年月日期,全部漢字。正面頭像周圍有麥穗環繞,反面是一元的繁體漢字字樣,周圍同樣有麥穗環繞。下,整個金幣鑄造得非常精緻,可見鑄造模具是雕刻得非常精湛的。
銀幣的正面是他的頭像,下方是鑄造時間。漢字書寫。周圍有麥穗環繞,反面是一元的漢字字樣,也有麥穗環繞。而圓形的銅錢中間有一個方孔,可以用繩子穿起來,銅錢上有“攝政通寶”的漢字字樣。
這三種錢幣的樣錢都做得非常精緻,圓形十分的規則,周身厚度一致,富有光澤。整個錢幣的造型和顏色都富有厚重感,鑄造銀幣的材料除了銀之外當然還有其他一些材料。不能全部是銀,全部用銀太貴,而且不易儲存,容易出現磨損和損耗,時間長了之後重量會減輕,所以必須要加入其他硬質的金屬提升銀幣的耐磨度。鑄造銅錢的材料除了銅之外還有鉛,可以節省成本,同時也可以防止時間長了之後銅錢生鏽。
這三種錢幣的重量都是整數,金幣是15克,銀幣是30克,銅幣是10克,如果錢幣的數量很多,民眾甚至不需要一一細數,只要用比較精確的秤稱一下總重量就能知道有多少枚。這一現象使得匈奴帝國的民眾們後來不再使用羅馬帝國的重量單位,而採用新的重量單位,例如公斤、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