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部分(第2/4 頁)
能力才能辦到。
既然馬庫斯已經解決,莫多經過思索之後決定兩天後就發兵攻打伊諾和邁澤,不能再拖下去了,再拖延下去,說不定北方的伊諾和邁澤就會收到訊息而有所防備,這會讓己方的損失更大一些,既然快速出擊能減少自身傷亡,那為什麼不快點出兵呢?所以莫多強調不管秦東什麼時候出兵,他兩天之後就會出兵攻打伊諾和邁澤。
秦東對此無所謂,他這邊早就準備好了,這次進攻摩爾多,他準備全部帶騎兵出征,摩爾多的地盤基本上都是平原,河流水網都很少,適合大規模的騎兵機動作戰,騎兵的三個兵種包括輕騎兵、重騎兵和弓騎兵都參戰,其中輕騎兵和弓騎兵用於機動作戰,而重騎兵作為中軍主力在最後決戰時才派上用場,主要用於衝鋒。
而在後勤方面,秦東經過很長時間的思考以及與將領們商量之後決定仿照後世蒙古人的做法,吸取其精華,第一,輕騎兵和弓騎兵的戰馬全部換成母馬,並且採用耐寒耐熱、具有超強耐力、雜食性的馬種,裝備這樣的戰馬,輕騎兵和弓騎兵就具備了超強的長途奔襲作戰能力,而重騎兵的戰馬則挑選高大健壯、負重、衝刺力量和速度強悍的馬種,重騎兵的裝備較重,而且重騎兵的主要作用就是衝陣,所以必須要挑選高大健壯、負重、衝刺力量和速度強悍的馬種才行。
第二,在境內作戰自備行軍乾糧,例如肉乾、包子饅頭和乾酪,在境外作戰的後勤供應,特別是糧草方面的供應,少部分從境內運輸,另外一部分在當地市場上購買,最後一部分從當地富戶和大戶手中收購,當然為了籌集足夠供應軍隊的糧食,這種收購是強制的,必要的時候也可以採取以戰養戰的策略,但不鼓勵這種屠殺當地平民的做法,因為這種屠殺平民的行為會激起眾怒,秦東可不想自己的軍隊跟蒙古帝國的軍隊一樣打到哪殺到哪,毀滅和屠殺不是他的目的,要征服對方不一定要把別人殺怕,做到足夠的武力威懾就足夠了。
第三,軍隊所到之處大量招募和俘虜敵人的工匠以及技術人才,如果能有敵對方的學者和謀士投效最好。主要有了工匠,則可以製作武器和工匠以及攻城器械,完全不需要後勤方面補給這些東西,有技術人才更好,這能提高武器裝備的精良程度。如果有當地的賢者或智者投效,則可以在當地人中豎立良好的形象,對於接下來的統治是很有幫助了,他們可以起到很好的宣傳作用。
在古代,不論是在亞洲,還是在歐洲,後勤運輸能力都是制約軍隊戰鬥力提高的一個障礙。糟糕的路況、由於技術落後而造成的交通工具的運輸力低下等等因素使得後勤運輸能力在極為漫長的一段時間內都非常低下的。
如果軍隊是在近距離作戰倒也還好,但如果作戰距離稍遠,後勤運輸能力制約軍隊推進速度的現象就會顯露無疑。古代後勤運輸一般靠人推馬拉的方式,而作為主要運輸力量的馬匹一般以騾馬為主,騾馬的速度不快,不過耐力強,而且什麼草料都吃,不挑食,不過照顧騾馬的馬伕在運輸途中要吃糧食,而且押運糧草的軍隊也要吃糧食,再加上其他方面的損耗,因此古代後勤運輸過程中,損耗是非常大的。
近代以前,在後勤方面做得最好的要數蒙古帝國的後勤,蒙古軍隊出征從來就沒有後勤運輸,蒙古軍隊的戰馬以母馬為主,這樣在戰士飢餓時可以喝馬奶充飢,多餘的馬奶還可以製成奶製品,蒙古馬由於馬種的原因以及長期生活在寒冷的漠北草原而具有極其強悍的耐寒能力,也能夠適應高熱的天氣,並且食物龐雜,隨便什麼野草都能吃,蒙古軍隊的口糧主要就是乾酪和肉乾,這兩樣東西都可以長期儲存。
必要的時候,戰士可以用刀在馬脖子上割小口喝馬血給身體補充能量,如果僅僅只是這樣,蒙古軍隊還遠遠不能保證出徵軍隊的龐大後勤供應,他們在進攻敵軍時還對周圍的當地居民進行劫掠,這種措施一方面可以補充自己的糧食不足,做到以戰養戰,另一方面不讓當地居民用糧食和其他物資支援當地的政權,從而削弱了當地軍隊的戰鬥力。
僅僅解決了糧食問題還不行,還必須解決武器和弓箭的損耗,怎麼辦呢?同樣是劫掠,搶敵人的,同時,蒙古軍隊還俘虜當地的工匠,只要是有一技之長的工匠都要,而且他們給工匠的待遇很好,這是為什麼蒙古軍隊中攻城器械都非常精良,攻城部隊的戰鬥力都非常強悍的原因。
除了蒙古人之外,後勤方面值得稱讚的是匈奴人,匈奴人打仗都是帶著大量的牛羊的,他們打到哪兒,就會帶著牛羊馬匹到哪兒,大量的牛羊群就是移動的後勤供應倉庫,能源源不斷的供應糧食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