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第2/4 頁)
的選址等等;而且頻頻跟沿海督撫大員中的哥兒們寫信;鼓動他們積極響應;參加討論。他叫在家中養病的丁汝昌拿出他的看家本領;把當初的“六條”再細化一些。丁汝昌是頭腦最清楚、作風最實幹的洋務干將之一;在給朝廷的奏摺中;不僅講了李鴻章認為該講的話;而且把李鴻章當時還不敢講的話也都託了出來;叫李鴻章著實高興了好一陣兒。
李瀚章人老實;辦地方糧餉和厘卡有經驗;對現代海軍本無深入瞭解;李鴻章就寫信教他;如何如何附議;話講到什麼程度就可以了;可謂苦心到家。所以這場表面看來是總理衙門組織的;在高階幹部中統一思想的大討論;而實際是李鴻章與“鬼子六”恭親王奕�策劃的“雙簧”。不如此也不行;如果沒有高階幹部的思想統一;清廷憑什麼要每年拿出四百萬兩白銀給你李鴻章去買船呢?戶部和西北的疆臣不要大鬧懷仁堂了嗎? 而當各省督撫的意見基本匯齊;準備著手辦理的時候;同治皇帝卻病死了;光緒帝繼位;慈禧再度垂簾聽政;海軍之事;就被耽擱了一陣。後來雖任命了李鴻章和沈葆楨為南北洋海防事宜督辦;但沈葆楨於1879年冬又去世了;後來的差事;還是歷史地落在了李鴻章一個人的肩上。
一支全新的近代國防軍的建立;又是在長達數千公里的海岸線上辦海軍;對於這個拖著長辮子的清王朝來說;絕對是個超級龐大的綜合工程;不僅是經費如何落實和購買艦船的問題;還有相應的港口建設和炮臺設定問題;海軍艦隊與陸軍炮臺如何協調的問題;沿海各省橫向如何“連成一氣”、遇事又能機動行動的問題;中國的管帶和洋員中的軍事教官的合作問題;軍艦和炮臺的常年維修問題;各級人員的培訓問題儘管萬事開頭難;處處遭掣肘;還走了不少的彎路(例如最初透過赫德買的“蚊子炮船”根本不能用於國防;像是鋼片鑲起來的);各省份也有各省份的算盤;李鴻章還是參考了不少國外的海軍經驗;篳路藍縷;執意開拓;從1875年到1888年北洋海軍正式成軍的十幾年間;費盡牛勁;拼死裝備了二十五艘各類艦艇;其中從國外定購十四艘;包括兩艘巨型鐵甲艦和七艘裝甲巡洋艦;拉起了北洋海軍的基本隊伍。
這是一支在當時算是很像樣的海上威懾力量了;起碼在亞洲太平洋地區處於首屈一指的領先地位;其中“定遠”、“鎮遠”兩艘鐵甲戰艦;為東方第一鉅艦。 清廷方面直到1885年中法戰爭之後;才正式成立了海軍衙門(總理海軍事務衙門;相當於海軍司令部);整個海軍事務才算是有了中央一級的領導;而不再是李鴻章作為北洋大臣孤軍作戰。 新成立的海軍衙門由醇親王奕�任總辦;李鴻章和慶郡王奕劻被任命為會辦;而“現當北洋練軍伊始;即責成李鴻章專司其事”。親王是掛名的;老李是幹活兒的。但有了親王牽頭;自然比萬事自己擋在前頭要好;可以把矛盾緩和一點;矛盾由親王去協調。任命下來了;而辦起事來仍困難不少;他給曾國荃寫信發牢騷說:“海軍一事;條陳極多;皆以事權歸一為主。
鴻章事煩力憊;屢辭不獲;雖得兩邸主持;而不名一錢;不得一將;茫茫大海;望洋悚懼!” 儘管如此;憑李鴻章的才幹;和周旋上下的非技術本領;他還是很快把該辦的事情辦妥了。海軍衙門剛成立半年(1886);醇親王奕�就要來視察北洋海軍;好在基礎工作已經作了十年了;總能拿出一番風光叫他看看的。結果果真讓醇親王大開眼界。醇親王帶了二三百人的巡視團;浩浩蕩蕩;一路開來;李鴻章又把各國的公使也請了出來。他們乘上排水量達二千八百噸的“海晏”號;在北洋“定遠”、“鎮遠”、“濟遠”、“超勇”等八艘軍艦的護衛下;彩旗招展;威風凜凜;從天津直駛旅順。到了旅順;大員們登上黃金山炮臺;看八艦表演打靶;又看魚雷表演發射海天之際;轟然一片;頗為壯觀。然後又駛向威海巡視。整整十二天;艦隊很是風光了一陣;醇親王也過足了癮;領略了現代海軍的威風;拍拍屁股走了。
從此醇親王成了繼恭親王之後;李鴻章在朝廷裡的同黨。 李鴻章原本想利用醇親王這個後臺;把海軍的事情辦好;可是這個狡猾的醇親王比李鴻章狡猾十倍;卻來了個反利用;他要利用李鴻章來討好慈禧太后! 他本是光緒帝之父;又是慈禧的妹夫;處在一個極其微妙的位子上;生怕慈禧對他起疑心;所以處處恭維;惟恐不周。這麼一來;李鴻章就慘了。當醇親王提出要挪用海軍經費修頤和園的時候;李鴻章該怎麼辦呢?醇親王可能認為;北洋艦隊已經建立起來了;已經很風光了;這是清廷花了那麼多錢養育的結果;那麼現在清廷需要用錢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