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第1/4 頁)
總的來說,義勇軍對鐵路線的攻擊遠不如八路軍活躍。這是因為大多數義勇軍部隊起兵目的在於保衛鄉土,主動進攻和協調組織比較差,這也是義勇軍最後失敗的重要原因
張宗昌不知道兵有多少,錢有多少,姨太太有多少,粗鄙無識,忘恩負義的軼事俯拾皆是。就這麼一個粗人、混人、不仗義的人,居然憑著一副好身板和匹夫之勇幹到總司令、督軍,部下十個軍,張宗昌,是中國近代軍事史上的笑柄。
被遺忘的東北軍鐵甲列車部隊(7)
然而,要說張宗昌就是一個混人,也不夠全面。1995年到山東某部駐地,稱老營盤,實乃兵家必爭要隘,尚殘存夯土舊工事寨牆殘址,恰在軍事禁區的最要緊之處。一打聽,竟然是張宗昌修的。可見老張對用兵也頗有些無師自通的靈巧。而說到中國裝甲列車的使用,張宗昌可算是老祖宗,不但會用而且會造。他的裝甲列車部隊使用白俄僱傭軍,也是一大特色。正是因為這樣的人員構成,張宗昌部裝甲列車的設計帶有濃厚的俄國色彩。
張宗昌的裝甲列車部隊如何形成,發展與車輛情況,這裡不再贅敘。這支部隊裝備的車輛,後來分別成為東北軍、孫傳芳軍和閻錫山軍的裝甲列車部隊主力——這種不可多得的重武器沒人會輕易將其拋棄的。
孫傳芳在擊潰施從濱一役中繳獲了張宗昌的裝甲列車,因為是截斷鐵路迫其繳械,車輛沒有損壞,可以繼續服役。《白膚色中國官員》中描述在上海被摧毀的裝甲列車,大概就是此車。當時直魯聯軍援孫傳芳,孫全面合作,裝甲列車這樣的重武器也提供上海守軍使用。唯孫與張宗昌戰鬥中所得裝甲列車似不僅一列,其餘列車命運則不詳。
文中提到“湖北號”裝甲列車投奔閻錫山。但是,湖北號的軌距寬,無法在山西的窄軌鐵路上執行,故此進不了大同,始終在晉省外活動。1937年日軍在平地泉繳獲晉綏軍裝甲列車一列,懷疑即此車。
張宗昌裝甲列車部隊的主力,則歸了東北軍。1928年,奉軍不敵北伐軍,意圖出關自守,與奉系合作的直魯聯軍,包括張宗昌和褚玉璞部戰敗後退到灤河一帶恰好夾在北伐軍白崇禧部和張學良之間。張、褚最初意圖隨張學良出關。但張學良深知張宗昌反覆無常,部隊紀律極差,所以不肯同意,提出張宗昌等離開部隊,直魯聯軍縮編為四個師才可以出關的條件。張宗昌不肯,先試圖繞過張學良與白崇禧媾和,失敗後又試圖走楊宇霆的門路壓張學良就範,都不能成功。最終冒險起事討奉,被張學良輕易擊潰。此時,文獻中有紀錄其所部五列裝甲列車開到古冶都被繳械。而錦州戰鬥中張學良在電報中稱沈瑞禮所部為“古冶鐵甲車”,由來即是在此。不過此時車上作戰的已經都是中國官兵,張宗昌的白俄鐵甲列車部隊早已被繳械遣散了。
2-9日軍在東北作戰中繳獲的小型鐵道裝甲車,估計丁超支援馬占山的“鐵甲車”與此類似
在繳獲張宗昌的裝甲列車前,東北軍也使用裝甲列車,但只是普通列車加掛鋼甲而已,戰鬥力不強,甚至有人把張作霖被炸時乘坐的藍鋼列車也稱作裝甲列車。此外,中東路護路司令部還有少量小型裝甲巡道車。1932年,起兵抗日的護路司令丁超曾派兩輛“鐵甲車”增援馬占山,就是這種小型裝甲巡道車。
張宗昌的裝甲列車,其特點是使用俄國設計,在前後炮車中間設定機車,指揮車和兩節運兵車(有時不掛),列車首尾則各有一臺裝載鐵軌等鐵路搶修器材的防雷破障平板車。從此後在溝營線的戰鬥來看,張學良部東北軍使用的裝甲列車確實首尾都保留了這樣的平板車。也正是因為有這個裝備,劉漢山的鐵甲列車在盤山作戰中才能全身而退,否則難免被俘的危險。而日本的裝甲列車,最初並無此物,直到百團大戰時護路部隊被“扒路軍”打慘了,才意識到其價值。筆者在大阪日本橋舊書店曾得到一本上世紀60年代舊雜誌,內有華北日軍裝甲列車加掛平板修理車和百團大戰中被八路軍摧毀的裝甲列車照片
相對於中國方面,日軍在九一八前後使用的裝甲列車遠不是這樣正規。當時日軍在東北地區透過“滿鐵”控制鐵路線,雖有若干裝甲車輛,但第一次大規模裝備裝甲列車,則是九一八事變後,由滿鐵職工在瀋陽緊急改造了6列裝甲列車。
2-10日軍使用的裝甲列車,重炮是隻能向前射擊的。
這種緊急改造的裝甲列車,被稱作“前衛裝甲列車”,由裝備105毫米重炮的首車,頂部裝有75毫米輕炮的觀察車,加掛裝甲的機車,指揮車與運兵車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