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部分(第3/4 頁)
正規軍,就只能是“土匪”、“馬鬍子”了。堂堂正規軍一夜之間竟然連自己的番號都不能使用,各路抗戰部隊也因此而氣餒。
在這種情況下,黃顯聲急中生智,將新編部隊改稱為“遼寧抗日義勇軍”,編張海天部為第一路,項青山部為第二路,陸續委任達二十餘路,自己擔任總司令。
這就是“抗日義勇軍”的最初來歷。
1931年12月15日,張學良倚為依靠的蔣介石下野,張的抵抗意志更加消沉。在日軍大舉進攻的壓力下,張最終下令東北軍主力於1931年最後一天撤離錦州。在回覆記者的訪談時,東北軍方面表示在錦州周圍與日軍進行了激烈的攻防戰鬥,最後不支撤退,損失五千餘人。然而,在當地的外國人和民間團體回憶,東北軍的各部,除步兵十九旅、騎兵二十旅的部分部隊,裝甲列車隊以外,基本與日軍未有接觸即撤離,撤離時日軍還在錦州的百里之外。真正在錦州外圍和日軍展開了血戰的,是黃顯聲部下的義勇軍和公安隊。他們與日軍在白旗堡、田莊臺、盤山、打虎山各地輾轉血戰,還曾經反攻過營口,給日軍造成相當重大的打擊。
記東北軍名將黃顯聲(3)
東北軍撤退時,黃顯聲率三個騎兵公安總隊斷後掩護。黃以第一、第二總隊掩護機關人員撤退,親自帶第三總隊到大淩河畔楊官屯拒敵。1932年1月2日,黃部與日軍渡大淩河部隊展開激戰,由於敵眾我寡,戰鬥到夜間兩點三十分,黃下令炸燬女兒河鐵橋阻擋日軍追擊,部隊撤向關內。1月3日,日軍佔領錦州。義勇軍部隊,一部隨黃顯聲入關,一部留在當地繼續和日軍作戰。
由於“義勇軍”這個名字響亮而且貼切,逐漸成為東北各地抗日軍民最為常用的叫法。1935年,田漢、聶耳合作為電影《風雲兒女》譜寫了主題曲——《義勇軍進行曲》。這首膾炙人口的戰歌,後來成為今天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歌。
然而,很少有人去細究這裡所說的“義勇軍”,最初指的是哪一支部隊了,它代表的,是白山黑水的關東人,也是全體中國人不屈的精神。
入關後的黃顯聲將軍,所部公安騎兵總隊和一同撤退的保安隊、義勇軍被改編為騎兵第二師,黃任師長,參加了長城抗戰,再次與日軍交手。以後,為了替張學良將軍控制五十三軍萬福麟部,又前往萬部擔任副軍長兼一一九師師長。威震冀中的呂正操司令員,當時就是他的部下,也是他的好友。黃顯聲將軍並協助張學良策劃和實施了西安事變。
1938年,黃到武漢活動爭取釋放張學良將軍不果,經周恩來介紹,準備以中共特別黨員的身份到延安組建新東北軍,不幸被國民黨方面扣押,從此開始了十年的拘禁生活。
據推測,黃顯聲的被扣押,與東北軍內部鬥爭也有很大關係。黃是張學良最為親信的少壯派軍官,長城抗戰後,張學良深感老東北軍將領各顧妻子,腐化老朽,已經不堪改造,因此大力提拔少壯派軍官,黃顯聲就是其中的典型。然而,這種做法明顯侵犯了佔據高位的老牌將領的利益。張學良被扣以後,東北軍上層並非都盡全力營救,而是在蔣介石的拉打之下分裂,自相殘殺,可說與此有關。失去了張學良支援的黃顯聲,也成為這些老牌將領的眼中釘。正是因為看到這一點,蔣才毫不猶豫地扣留了這位著名的抗日將領,他確信這不會影響他對於東北軍的使用。(蔣介石深恨黃顯聲,因為從事後的情報得知,西安事變中,黃顯聲是張學良最主要的助手之一,而且態度強硬明朗。)
在被扣押的十年時間裡(最初還給會武術的將軍戴著鐐銬,怕他逃跑),黃顯聲從不屈服,坦然自若。他在一封信中寫道:“我現在雖然坐牢,但並沒有犯法,是為團體、為國家、為義氣而坐牢,問心無愧,將來生死存亡在所不計。”
只有在反覆讀一句詩時,將軍常常痛哭失聲。這句詩就是陸游的“報國欲死無戰場”。
寫到此處,忽然想起了陸游的另一首詩:
早歲哪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
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道濟見收,脫幘投地曰:“乃復壞汝萬里之長城!”
有一種說法,講東北軍舊部和共產黨方面(例如黃的秘書劉瀾波)都曾努力爭取讓黃顯聲將軍越獄,看守的特務也為將軍人格所感,多同情於他。但營救為將軍所拒絕。
這是有一定真實性的說法,因為黃顯聲將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