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第1/4 頁)
日本軍事雜誌《丸》2005年第3期(總第707期)登載了一篇追憶出雲艦的文章,名為《雄壯,老艦出雲桅頂軍艦旗飄揚》,其中就對這一戰有所描寫。
根據日方描述,這次戰鬥並非發生在淞滬戰役期間,而是淞滬戰役結束一年多的事情。記述如下:
昭和14年(1939)一月,旗艦出雲曾經為了配合對杭州灣周邊地區進行掃蕩,出動執行對岸炮擊任務。
當時,出雲艦長為原田清一大佐,出擊時的僚艦是‘妙高’號重巡洋艦,還有一艘驅逐艦跟隨。中國軍隊在山腹建築有炮臺,三艦使用200毫米、250毫米的主炮對中國軍隊的炮臺進行炮擊。敵方炮臺同時開炮還擊。壓制炮戰持續了幾個小時,結果不幸的情況發生了,敵方一發重炮炮彈擊中出雲。炮彈從後甲板右舷,艦長升降口附近穿入艦體,這顆200毫米重炮炮彈的爆炸竟然貫穿到反方向的左舷,在左舷吃水線上一米處的裝甲板炸開一個直徑半米的大窟窿
此戰後,出雲艦帶著傷亡人員撤回上海,由停泊在黃浦江的朝日號修理艦進行緊急搶修。因受傷過重,被迫返回日本佐世保軍港進行大修。
根據文章中的線索,可以看到此戰的描寫參考了海軍十三年會的會刊《十三年櫻》的內容。《十三年櫻》中,除了出雲艦長紀錄為吉富説三大佐外,與此文基本一致。
從一舷直炸到另一舷,還炸出半米見方的大窟窿,只怕出雲後半艦體內部都成了爆肚炒肝,難怪要回日本本土修理。看來,這一炮讓出雲艦負傷不輕,總算可以讓在上海追炸出雲三個月,卻不見成果的官兵們出口惡氣。
遺憾的是,日方文獻上,並未記錄這次戰鬥的具體地點(《十三年櫻》中此文作者已經作古),而中文文獻中,也沒有炮臺擊傷出雲艦的紀錄。
如此,查詢此戰在中方的記載就頗為困難了。
針對這種情況,我採取了排除法來推斷戰鬥發生的地點。既然戰鬥發生在杭州灣,根據地圖可以看到,淞滬戰役結束後,杭州灣北岸從上海到錢塘江內河入口鹽官已經全部被日軍佔領。因此,這次戰鬥只能發生在杭州灣南岸。
是誰把出雲艦打了個“透心涼”(2)
而另一個條件,也能有所幫助。那就是,這個抵抗日軍的地點,必須具有200毫米以上的大型海岸炮。
在杭州灣,符合這個條件的,只有乍浦、定海、鎮海三處。其中,乍浦炮臺的清代購進的克虜伯重炮保留至今(重炮使用壽命較長,甲午戰爭中清軍在旅順被俘的重炮,日軍在臺灣作為海岸炮一直使用到二戰結束)。不過,乍浦在1937年11月23日即淪陷,此炮未能發揮作用。
定海的一次戰鬥,和此戰時間上頗有相近之處。
根據定海縣誌記載,1939年2月5日中午,三艘日艦突然竄入定海港內,用小艇登岸未逞後,日寇就瘋狂地用軍艦炮擊定海東嶽宮一帶,炮轟一直持續到翌日早晨。
這和出雲艦的紀錄時間相似,軍艦數量也符合。然而,我不大認可此戰發生在定海。蓋定海位於舟山島上,其震遠炮臺根據記載有過清代安裝的210毫米大炮,可是此臺早廢。抗戰中因我國沒有制海權,對於孤懸海外的定海一旦開戰無法加強,因此一直不是防禦重點。定海淪陷前只有守軍千餘人,多數為地方雜兵,其炮臺年久失修。這樣的防禦態勢,很難想象可以與日軍三艘大艦激戰數小時之久。事實上,中方資料中對這次日軍的襲擊,也沒有記錄炮臺曾經還擊。
感覺上,這一戰發生在鎮海的可能性更大。
鎮海是浙江海防重鎮,1884年中法戰爭中,吳傑、薛福成等曾指揮炮臺和南洋水師南瑞、南琛、開濟各艦,在此處力戰法軍艦隊,是我國海岸防禦作戰中少有的勝利之戰。抗戰前,此地設有鎮海要塞區,是海防重點,1932年設海軍鎮海炮臺總檯於小港,有官佐106名,士兵1579名,分駐鎮海要塞區各炮臺間,隸屬寧波防守司令部,下屬彈藥庫、觀測所、探照燈臺、修械所等。並有鎮海炮臺掩護部隊一個團。1934年抗日戰爭前夕,民國政府國防部請德國軍事顧問佛採爾擬訂《寧波區海防裝置實施計劃》,構築永久工事。工事計劃分二期完成。1936年抗戰前夕,除原有宏遠炮臺外,另在青峙鉗口門炮臺山建新鎮遠1、2、3、4臺,為鋼筋混凝土構築,並配高射炮隊。鎮海炮臺裝備240毫米、210毫米大炮,每門儲存炮彈200發。抗戰開始後,曾以輪船沉塞航道,並透過海軍佈雷隊進行水雷佈設,可謂防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