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9部分(第3/4 頁)
以拿下,那還沒這麼的衝動。畢竟大明軍隊戰力孱弱,拿下京城並不是太過於困難之事,這也是讓軍方根本無法按捺住蠢蠢欲動的心理。
而擊敗楊嗣昌之後,大明軍隊基本上是一觸即潰,只有躲在城池中老老實實捱打的模樣。這更是讓軍方對京城的興趣一發不可收拾,對於他們來說,拿下京城不僅僅是拿下一座城池這麼簡單,拿下京城可能就是改朝換代的象徵!而改朝換代,他們這些人地位自然會水漲船高,一想到可以成為開國元勳,就算最為謹慎的人頭腦都開始有些發熱!
而易飛強制他們從宣府撤軍,也是讓他們心中都是弊著一口氣。但是易飛的命令卻是無人敢於質疑,雖然不得不聽從易飛的命令,但是卻不妨礙他們回程之時,順便拿下幾座城池,每城也是安排若干兵士駐守,雖然人數少的可憐。但是他們卻是並不在意,甚至期盼著明軍過來攻打,好名正言順的再多搶幾座城池。
鎮西軍與建奴的最大區別在於,鎮西軍大部分都是漢人,而且還是十分親民,而且戰力驚人的漢人。他們控制地方,百姓的牴觸心理也是遠低於野蠻的建奴,因此,一路上,只要他們出現在哪座城池之外,這座城池基本上都會立即倒戈而降。
因此,在大軍陸續返回寧武之後,易飛控制的地盤突然之間也是多了大半。許多甚至是鎮西軍還未到,便已經遞上降表出降,在鎮西軍摧枯拉朽的攻破大同、張家口堡等數座雄城之後,許多對大明沒多少眷戀的城池便即紛紛聞風而降,覺得大明的氣數已盡,早早的向新朝歸附,說不定就是以後官運亨通的開始。
對於這種情況,易飛也是睜隻眼閉隻眼,軍隊好戰,在易飛看來是好的。只要控制整體走向的高層頭腦不發熱,那就不用去刻意的糾正什麼。只是對於一些關鍵的隘口或者雄關,易飛卻是直接嚴令他們立即放棄,帶著歸降的官員返回山西。
這種明顯的示弱行為也是引起了軍方的不滿,這一日,在易飛召集所有將官會議之時,易飛明顯也是可以感覺的到軍方的不滿情緒。雖然無人表露出來,但是那種不甘的氣氛還是讓人感覺壓抑。但是看到文官陣列之時,易飛卻是發現,文官們還是對易飛的收縮政策十分的支援。
“各位是否覺得,我們已經有了改朝換代的能力?或者說,覺得我們已經可以無視大明的存在了?”易飛的話語可以說直接了當,十分的對軍方的胃口。
果然,易飛的話剛一落,儼然成為軍方第一人的羅立便是道,“候爺,如今我鎮西軍兵強馬壯,更兼繳獲之錢糧足以支援大軍數年征戰之用。而治下更是欣欣向榮,衣食無缺!正當奮起武勇,一掃舊朝頹勢,重開天地!”
一向沉默少言的羅立如今也是突然之間放出如此豪言,而且條理分明,方方面面都是俱已考慮周到,稱的上有理有據,擲地有聲!他的話語也是立即引起軍方的強烈共鳴,一眾武將紛紛出言稱讚,一時間場面極為了熱烈,眾人都恨不得立即出兵北京,完成新的一個輪迴!
易飛微笑著點點頭,並沒有出訪反駁,如今的他已經不再僅僅是大明的一介寧武候,而山西如今也成為一個事實上存在的獨立王國,雖然還沒有建國稱號,卻是已經完全具備了這個資格。而他的身份也是從一個統帥變成一國之主,一言一行都得小心謹慎。而更重要的是,從這時起,易飛得開始學習如何駕馭文武大臣,畢竟治理一省比起治理一地,各種事情繁瑣程度也是遠遠起過。
而易飛再厲害也不可能分身無數,打天下和治理地方都得依賴這些文武才行。而羅立的發言,易飛也不能立即壓制,這樣是治軍之道,並非治國之道。經過這段時間對《韓非子》一頓惡補,易飛也算是初步瞭解了為君之道。雖然易飛可以不表示,但是卻是將目光投向了文官集團,鎮西軍一向武強於文,也是時候讓文官的地位提升上來了。畢竟易飛從後世來,知道以文治的國家一般都是繁榮的,而武人當政的政治基本上都是窮的叮噹響。
苟華第一個站了出來,出言反對道,“羅將軍只知繳獲眾多卻不知天地之大!從山西至京城,路程千里,沿路皆是敵對勢力,一路橫掃而過,自然並非難事,但是地方百姓如何安撫?不顧不理?只待他們再如李自成一般,飢寒交迫之下鋌而走險?那我們拿下這些土地又有何用?”
“再則,拿下京城又能如何?要知道江南還有一個留都!拿下北京,並不是天下安定的開始,而恰恰卻是天下大亂的開始!而且我們如果走到這一步,勢必成為遼東的建奴、江南、河南、山東等地明軍、以及李自成等流寇的眾矢之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