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部分(第3/4 頁)
百貨爭鋒 在馬家未來香港搶閘 (源於賽馬術語,其意與搶灘同)前,香港早就 有專營百貨的洋行。 香港開埠之初,洋商皆熱衷於進出口貿易,而不屑零售的這類小本生 意。那時西人少,人數眾多的華人又窮得僅夠聊生,零售業盈利微薄。隨 著人口的增多,經濟的發展,唐人街出現許多華人店鋪。這類店鋪均以賣 中國貨為主,西人頗感不便。所需日用品,大都要去印度甚至英國親自選 購,或者託人捎來。 1850年,英國小船商托馬斯·阿·拉姆和友人尼恩·克拉沃德創辦連 卡佛百貨公司。最初的連卡佛,設在中環的海灘邊上,僅一間簡易木屋。 因是獨一無二的銷售英貨及西餅的小店,賓客盈門,生意十分興旺。 這條海灘,以後成為繁華的德輔道。連卡佛今非昔比,成為早期香港 零售業的霸主。除百貨外,還經營餐飲,連卡佛西餐蜚名港島,很多上流 華人也到連卡佛開洋葷。香港最早的華文報紙《中外新報》稱連卡佛洋行: 做視港島,誰與爭鋒? 先施馬家 1874年,一位少年跟隨兩位青年徘徊在香港街頭。在連卡佛西餐館前, 洋人與高等華人迸迸出出,誘入的香氣撲鼻而來,這位少年下由地抽著鼻 子。他稍稍遲疑,又緊跟著大人的步伐。他們來到華人熟食檔前,一人買 了一隻糯米雞(廣式粽子),狼吞虎嚥。 這位少年就是馬應彪,時年14歲,一位來自珠江三角洲的農家兒子。 早年香港,像這種來港謀生的廣東農民不知其數。除非餓死在香港街頭, 人們絕不會側目。誰能想象,數十年後,這位少年建立起聞名港九的先施 百貨公司,成為百貨巨頭連卡佛的競爭對手呢? 眼下,他們還不是來香港謀生的,而是去遙遙萬里的澳洲。馬應彪隨 他的堂兄,從家鄉中山縣沙湧村出發,日夜兼程步行到澳門,去澳洲的班 船已開走。他們橫渡伶仃洋,輾轉香 香港是中轉金山的大本營。1848年,美國西部發現大金礦;而澳洲大 金礦是1853年發現的。為了區別兩處金山,人們把美國稱為舊金山,把澳 洲稱為新金山。早期去金山的華工華人,經香港中轉的達200多萬。 馬應彪同堂兄乘上利茲號班輪。統倉裡,全是去新金山淘金的華人。 現在的淘金熱已不像開初那麼興盛。人們賦予淘金另一種含義:去金山賺 錢。 澳洲新內地地廣人稀,除了採礦業、種植業、牧業外,幾乎沒什麼工 業。最初,馬家兄弟分散在英國人辦的農場牧場做工。澳洲(澳大利亞) 當時是英殖民地,英國人壟斷了澳洲的經濟。 馬家兄弟在澳洲稍稍站穩腳,馬上就有家族人或家鄉人投奔他們。澳 洲勞工缺乏,工作很好找。勞工主要來自印度、呂宋、中國。土著居民是 遊獵民族,並且與英人的對抗情緒很強烈,英人無法僱用他們勞作。 馬應彪幾乎什麼工作都幹過,幾年後,已是一位強壯的小夥子。他常
… 頁面 95…
常望著廣袤蒼茫的大地,捫心自問:“我來到遠離家鄉的金山,就是這樣淘 金的嗎?” 大概在80年代初,馬應彪與同鄉在悉尼創辦永生公司。說是公司,其 實是幾個散在街頭的小蔬果檔。大家獨立經營,然後交出盈餘的一部分存 入公司。待有了一定的積累,他們便開始經營澳港之間的蔬菜瓜果貿易。 悉尼是澳洲第一大港,人口有40餘萬,這在當時已是相當大的城市。 悉尼的經濟主要是航運港務、進出口貿易、農牧產品粗加工,等等。華商 多集中在悉尼,永生公司是華商的核心之一,中山會館就設在永生樓,光 臨的華商自然不限於中山人。 悉尼有數十個蔬菜瓜果檔,有的屬於本公司家族成員的,有的獨立於 公司之外。永安郭樂也是靠經營蔬果檔起家的,最初他的貨源來自永生蔬 果公司。那時,永生的蔬果批發生意已相當大,擁有6艘海船往返澳港之間。 一趟航程約30多無,永生公司每週都有於鮮蔬果到岸。 其間,馬應彪多次來過香港,他明顯感到香港的發展勢頭比澳洲強勁。 香港華人居多,跟廣東連得很緊密,一點也沒有異地他鄉的感覺。 馬應彪決心來香港發展。他從永生公司退股,得了一袋金粒。那時的 華僑普遍不信任銀行。同時,英資銀行歧視亞洲僑民,只吸收存款,而拒 絕貸款,這樣就愈加造成亞洲僑民與銀行的隔閡。華僑賺了錢,都自己存 起來。那時,盛產黃金的澳洲金價比較便宜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