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部分(第2/4 頁)
頁面 138…
第二十章新老金王 乘龍快婿自奮蹄 聞名港九的周大福珠寶行,原是經營黃金飾品的。開山鼻祖周至元是 老金王,繼承人鄭裕彤便是新金王。鄭裕彤是周至元的女婿,這段姻緣卻 出自古老的指腹為婚。人們把小學徒出身的鄭裕彤稱為乘龍快婿,他之所 以能成為後來的鑽石大王、珠寶大王,全是交了好運。情況真是如此嗎? 香港流行語 香港語言的特點:中西混雜。 香港居民以廣東人為多,粵語是華人最流行的口語。傳媒也基本使用 粵語,如粵語片、粵語廣播、粵語電視等。如“水”字,就是從廣東“流” 來的,不僅指水,還指錢、磅水(給錢)、補水(加錢)、抽水(抽稅、稅 即錢)、威水(威風,有錢便威風)、疊水(錢多、富有),等等。 不過,有不少香港流行語,雖借粵音,但廣東人往往莫名其妙。這與 獨特的地域風物有關,如“搶閘”,搶先之意,如滬語之搶灘。賽馬時,馬 站起跑線內,起跑線為一道閘門,槍聲一響,閘門自開,騎師策馬衝擊出 閘門,爭先恐後,即為搶閘,引申為搶生意。 英語是香港官方語言,香港殖民史有百多年,不少粵語“洋氣撲鼻”。 港人好趕時髦,往往直譯用之。如英語手杖stick直譯為士的,出租小車taxi 譯計程車,小店store譯士多,烤麵包toast譯多士。初到香港的廣東人笑話 香港人:揸士的,搭計程車;去士多,食多士 (拄手杖,搭小車;去小店, 吃麵包)。現在內地人常用這句話笑談廣東人。不過,計程車一詞早已為內地 人所接受。可見香港文化對內地的影響。 本書偶用港式粵語,意譯註在括號裡,不另作考據詮釋。 二戰期間,葡萄牙奉行中立政策,葡國成了歐洲戰爭難民的避難所。 在遠東的葡國殖民地澳門,偏安一隅,成為遠東,尤其是粵港難民的避風 港。 追蹤香港的富豪史,可以發現有不少富豪在淪陷期間,都去澳門避難。 華商領袖何東爵士就在澳門羈居過,他在澳門置有豪華物業,相信不會像 有的富家那樣,為棲身之處而愁斷寸腸。張祝珊家族,見澳門空前繁榮, 不失時機在澳門開設張錦記。李石朋家族,在香港淪陷時,還在港做了3年 黑市米生意,一旦發黨風頭不對,李冠春攜一家大小逃往澳門躲災。捭闔 澳門賭業的香港大亨何鴻燊 (請參閱冷夏著《一代賭王——何鴻燊傳》)尚 未涉足賭業前,在澳門的一家洋行做職員,掘得未來發展的第一桶金,也 由此長了不少見識。 廣東淪陷,大批廣東難民湧向彈丸之地澳門。有的發達,有的貧困潦 倒;有的戰後返回廣東老家,有的就留在澳門發財或謀生,還有的東渡香 港謀求發展。 蜚聲港澳的珠寶大王周至元、鄭裕彤便屬於後一類。 乘龍快婿 周大福珠寶行,港人有誰不曉?漫步中環、銅鑼灣、油麻地、旺角、
… 頁面 139…
彌敦道等旺市鬧區,處處可見周大福珠寶行珠光寶氣的裝飾。天落黑,鋪 面金光燦燦,耀人眼目。 1992年春天,周大福珠寶行兩次遭劫,被劫珠寶價值1500萬港元。有 人這樣說:“若是別家珠寶商遭此劫難,必跳樓不可,對周大福來說,如牛 身上拔幾根毛。”此話雖有些誇張,該行財富之巨,可見一斑。 香港是世界最大的鑽石消耗地,周大福佔進口加工量的1/3。 周大福珠主行還衍生出兩家上市公司,1995年集團上市公司市值達684 億港元。 周大福珠寶行開山鼻祖是周至元,功臣是其女婿鄭裕彤。近些年來, 鄭裕彤家族一直榮登香港十大富豪榜。 昔日一名身無分文的小學徒,如今富可敵國。人們莫不關心鄭氏的發 跡史。人們自然會說,鄭氏得周大福之福,做上週家的乘龍快婿。 中國古代有指腹為婚的習俗,此習俗沿襲到近代還頗為流行。 1924年冬,廣州西關綢緞莊,有兩個夥計的妻子差不多同時有喜。一 位夥計叫周至元,另一位叫鄭敬冶,兩人是患難之交,情如手足。一日打 烊後兩人上茶鋪,喜悅之情難以言表。周至元說:“我們兩家內人同時有喜, 是老天賜我們的好運。若來日生得一個仔(兒子),一個女,我們結親家怎 樣?”鄭敬詒馬上欣然讚許。 1925年8月26日,鄭敬治在順德老家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