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3/4 頁)
選民的孩子送到國外去打仗。因此,美國總統往往在外交上推行〃中立〃、〃不偏不倚〃和〃武器禁運〃等政策,坐視德國、義大利和日本到處挑起戰火,肆意侵略。
此外,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殘酷景象也給歐美各國留下了不堪回首的慘痛記憶,因此,和平主義思想和厭戰、畏戰情緒在西方社會十分盛行。同時,作為戰勝國,英國、法國、美國等也感到心滿意足,幻想從此天下太平。法國的和平主義尤其嚴重,認為自己要得到的已經都得到了,剩下的就是保住既得利益了。士兵們認為軍事訓練已經沒有必要,駐地的娛樂中心成了部隊的活動重心,酒精中毒的現象在軍人中間非常普遍。
綏靖政策的另一個重要背景就是,20世紀初葉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種制度的根本對抗。在俄國十月革命的影響下,世界各地都掀起了反對殖民統治的民族解放運動,直接衝擊了西方列強的統治體系和殖民地後方。因此,西方列強都非常仇視新生的蘇聯,對共產主義威脅惶恐不安,千方百計地削弱蘇聯和限制共產主義的影響。於是,處於蘇聯與法國、英國之間的德國便被看成了阻止〃共產主義威脅〃的〃壁壘〃。〃禍水東引〃便成了西方列強反蘇、鎮壓歐洲革命的政策選擇。為此,英國甚至公然喊出了〃寧要希特勒,不要斯大林〃的口號。
英國首相鮑德溫也曾再三聲言:〃假如一定要打仗的話,我希望看到布林什維克與納粹打起來。〃另一位英國首相張伯倫的如意算盤打得更響:〃希特勒的行動將指向東方,而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就可以完全不捲入了。〃
然而,綏靖政策並沒有給西方帶來和平,反而慫恿、加速了法西斯侵略者的戰爭步伐。1935年10月3日,義大利不宣而戰,悍然入侵東非小國衣索比亞。對此,英、法等國的反應只是發表一份空洞的譴責宣告。法國外長賴法爾甚至額手稱慶:〃我把義大利的侵略矛頭引向一邊,因而拯救了法國。〃墨索里尼的侵略成功,使希特勒深受鼓舞。
第7節:大難臨頭各自飛2005年04月20日
1936年3月,希特勒公然宣佈廢除《羅加諾公約》,出兵進佔萊因非軍事區。英、法等國的反應依然是軟弱無力的譴責宣告。隨即,希特勒又下令在德、法邊境修築了〃齊格菲防線〃,為發動進攻做好準備。
1938年初,為了建立〃大德意志帝國〃,希特勒在奧地利製造騷亂,尋找併吞奧地利的藉口。3月12日,德國直接向奧地利總理許士尼格發出最後通牒,要求他辭職,許士尼格被迫接受。接任的新總理同意邀請德軍進駐奧地利,德軍隨即佔領奧地利全境。13日,宣佈德國與奧地利合併。
面對德國肆無忌憚的侵略行徑,英國、法國、美國表面上仍然發表了抗議,實際上卻認為德奧合併〃勢在必行〃。1938年4月初,英、法、美三國政府分別承認了德國併吞奧地利的現實,撤回駐奧使館,代之以駐維也納領事館。不費一槍一彈,德國便輕易地吞併了一個主權國家,這對希特勒的侵略野心無疑是一個巨大的鼓勵。
幾個月之後,希特勒又開始了侵略捷克斯洛伐克的行動。他一方面謊稱捷克蘇臺德地區的日耳曼人遭受了〃迫害〃,一面陳兵邊境,要求割讓蘇臺德地區。正當捷克斯洛伐克急需英、法等西方大國主持正義、伸出援手的時候,英、法等國卻已經決定出賣捷克斯洛伐克,換取德國的〃諒解〃。
危急關頭,英國首相張伯倫在法國總理達拉第的支援下,主動求見希特勒,明確表示〃承認蘇臺德地區脫離捷克斯洛伐克的原則〃,請求希特勒在他與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協商之前不要動武。隨後,在英、法的聯手威脅和勸誘下,捷克斯洛伐克被迫接受了割地的建議。之後,張伯倫飛赴德國會見希特勒,並提議召開四國首腦會議,討論領土轉交事宜。
1938年9月30日,英國、法國、德國和義大利的首腦在慕尼黑簽訂了《慕尼黑協議》,規定捷克斯洛伐克在10天之內割讓蘇臺德地區以及與奧地利接壤的南部地區給德國。作為當事國,捷克斯洛伐克代表卻不能與會,只是在會後由英國代表通知他們結果,並且告知〃這是無權上訴和不能修改的判決詞。〃
希特勒又一次兵不血刃地實現了侵略捷克斯洛伐克的野心。
《慕尼黑協議》簽字後,張伯倫帶著他事先擬好的《英德宣言》,單獨會見了希特勒。竭力向希特勒陳述,只有加強英德合作,才能解決歐洲和世界和平問題。為了進一步麻痺英國,希特勒慷慨地在宣言上籤了字。隨後,法國總理達拉第也得到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