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部分(第3/4 頁)
母》中的蕭太后,只是個平庸的老太婆形象;《澶
淵之盟》中的蕭太后,卻要求演成一個有才幹、有氣度的統帥。”
周信芳還分析說:《澶淵之盟》中的蕭太后,要突出她的“詐”和“驕”
這兩個性格側面,表現她“有計謀”,且能親自“披甲督戰”;在年齡上要
把握好,她五十來歲,但她是指揮千軍萬馬的統帥,既不能演成二十來歲的
女將,又不能演得老態龍鍾。。
接著,周信芳又跟趙曉嵐討論了蕭太后的扮相、道具等細節。
趙曉嵐原先想得比較簡單,她覺得蕭太后在這出戏中既是遼邦武將打
扮,那麼,手中的乒器用雙鉤或狼牙棒就行了。
周信芳聽了,邊想邊用手比劃了一番,然後說:“這不大合適。蕭太后
扎靠後,既要威風,還要符合她的身分。我看用大刀比較好。”
說著,他用鉛筆在紙上畫了起來,說:“曉嵐,你看,最好是特製的大
刀,比舞臺上關公用的小一點,但比一般武旦用的大一點。”
後來,周信芳叫人定製了一把蕭太后用的大刀,刀面上還安了一塊小圓
鏡,既好看,又有氣派。
經過緊張的排練,《澶淵之盟》首次在漢口彩排演出,反映很好。但周
信芳卻不滿足,他認為“北城見蕭”一場,還得改進。這場戲從舞臺場面看,
很像《空城計》,但由於戲的具體內容不同,藝術處理也應有所區別。
諸葛亮在城樓上操琴,是藉此故作鎮靜。他那大段〔西皮慢板〕、〔西
皮二六〕,主要是自我表白,並不是對話,所以這時扮演司馬懿的演員往往
背對觀眾,直到諸葛亮唱畢,他才把身子轉過來。可是,寇準在城樓上的大
段唱腔,是對蕭太后講話,是對話式的,因此,蕭太后就不能像司馬懿那樣
僵立在一旁,而是應該不時有所反應。。對於這一點,扮演蕭太后的趙曉嵐
不太理解。她說:“院長,寇準在城樓上說話,蕭太后在城樓下能聽得見嗎?”
“哈哈,這是戲呀!藝術的東西既要給人以真實感,又不同於生活。你說對
嗎?”
幾天後,周信芳在漢口人民劇場先演了三天傳統戲,接著公演了三場《澶
淵之盟》。戲中,寇準的戲非常吃重。這時,周信芳已年近古稀,平常走路
也不那麼靈便了;可他一上臺,不知哪來的一股勁兒,顯得精力旺盛。演出
效果非常好。
“寇準拜相”一場,宋真宗在遼兵逼境而不得已的情況下,聽從了畢士
安的建議,任命寇準為丞相。但真宗對寇準還是不大放心,就告誡他說:“。。
今日身當大任,必須戒除‘剛’字。”寇準懇切而乾脆地答道:“臣並無奇
才異能,只有這一點剛直之憂,堪以侍奉陛下,今陛下卻要臣去此一字,叫
為臣何以奉君啊!”周信芳扮演的寇準,在軟弱無能的真宗面前,念這段臺
詞時,剛柔相濟,既不掩飾他作為忠臣的剛烈本色,又不失臣下應有的禮儀,
表演得非常有分寸。
“風雪澶淵”一場中,寇準帶了隨從和幾名善歌的村姑,踏雪上北城。
寇準有一節跑圓場的動作。這一情景,很容易使人聯想起《徐策跑城》。起
先,有人曾提議,把徐策的一些身段用上去,以增強戲劇效果。可是,周信
芳說:“不行,徐策是徐策,寇準是寇準,不能演得雷同。”周信芳在這場
戲中的圓場,雖然沒用上徐策跑城時那種載歌載舞的美妙身段,但對寇準的
內心刻畫,卻是相當細膩的。寇準在跑圓場時,有個滑倒的身段。當老軍急
忙把他扶起來時,寇準先是幽默地一笑,然後指著雪地,唱了一句〔散板〕:
“未提防覆雪之下有堅冰。”周信芳在這裡所用的聲調和表情,使觀眾很快
領會到,這是一句雙關語。它一方面點明“踏雪”的“雪”,另方面是把奸
臣王欽若之流比作隱藏在雪底的冰塊,淋漓盡致地表達了寇準此時此地的復
雜心情。
演了三天《澶淵之盟》後,上海京劇院立即在當地召開座談會,聽取意
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