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第3/4 頁)
,或奇裝異服的跟屁蟲?這就不能不預留後路。辦法則是宣佈自己不趕時髦,甚或視趕時髦為可鄙。結果,趕時髦就成了一個貶義詞,專一用於那些追新逐奇趕潮流跟浪頭,手忙腳亂變來變去的人。其實,中國人哪有不趕時髦的。想當年,搞“文化大革命”的時候,一夜之間,全國到處都是黃軍裝、紅袖章,那可是中國歷史上最大的時髦。
超前有風險,落伍遭恥笑,因此,中國人處理時尚問題,就有兩條原則,也是兩條古訓,一條叫“變通以趨時”,一條叫“不為天下先”。
“變通以趨時”與“不為天下先”
先說“變通以趨時”。
中國人喜歡變嗎?不好說。一方面,中國人最不喜歡變,最好是“天不變,道亦不變”,大家墨守成規,照葫蘆畫瓢,便天下太平。因此有“以不變應萬變”甚至“萬變不離其宗”的說法。另方面,中國人又最善變。而且,有時變化之快,彎子轉得之大,連自己都會嚇一跳。比如,剛剛還罵過革命黨的,一轉眼辮子就盤到頭頂上去了;前不久還自稱“大老粗”並以“大老粗”為榮的,一轉眼,就有了“大專以上學歷”和“高階職稱”。總之,當真要變,也可以變,而且說變就變,又哪有什麼“祖宗成法不可變”!
這就叫“變通以趨時”。也就是說,時代變了,服飾及其他方面,也要跟著變,否則就是“不合時宜”。不合時宜便會落伍。嚴重一點的,則會丟了身家性命。因為“時變”常常因於“政變”,“易服”往往意味著“易主”。大家都跟著去朝拜新皇帝、當新國民了,你自家一個人還穿著舊時冠服,便難免被視為“敵對分子”。要不然,大小也就是換件衣服變個髮式的事情,為什麼不跟著做?即便不是對抗,至少也是心裡面鬧彆扭,背地裡犯嘀咕。
這就不討人喜歡,也“吃不開”。
59in。cn 小說排行榜
第二章 服飾 四 時尚問題(4)
59in。cn 小說排行榜
所以中國又有一句古訓,叫“識時務者為俊傑”。就是說,時勢變了,風頭變了,大家都跟著變了,你也要儘快變過去,否則就會“背時”。背時就是倒黴,趨時才有甜頭。關鍵要看什麼東西“行時”。“行於時”才“行得通”。行得通的事不做,偏去做行不通的事,豈非犯傻?所以不變不行。尤其是服飾,就更得跟著變。你想,行頭行頭,如果不“行”(行時),還能叫“行頭”麼?
何況要變也不難。反正首先要變的,都不過是表面的東西,如服飾之類。骨子裡的東西,亦不妨依然故我。所謂“洋裝雖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國心”,就是這個意思。換句話說,“改頭換面”不等於“脫胎換骨”,“煥然一新”並不妨礙“我心依舊”的。
但是表面文章,卻也不可不做。因為跟不跟,是“態度”問題;跟不跟得上,是“水平”問題。水平不高,無可指責;態度不對,便要整肅。所以時勢變了,人們也會跟著變,至少在口頭上和表面上是如此。只要口頭上和表面上變了,就不會有人追究。便是有人想追究,也無從下手。因此一到時勢大變,想頂也頂不住的時候,中國人也會敷衍敷衍。叫掛龍旗就掛龍旗,叫掛五色旗就掛五色旗,叫掛青天白日旗就掛青天白日旗,甚至叫掛膏藥旗就掛膏藥旗。這也是中國人的生存之道:隨機應變,曲線救國,先存活下來再說。
當然也有真變的。近一百年中國的變化就很大,近二十年又為最。顯然,中國人並不一味地反對“變”,更不反對“趨時”,反對的只是某個個人的“超前”和“出頭”。“出頭的椽子先爛”,“槍打出頭鳥”,“始作俑者,其無後乎”。歷史上那些帶頭搞改革的,幾乎都沒有什麼好下場。商鞅是被車裂了的。王安石雖然沒有被車裂,名聲卻一直不好。再說帶頭也沒什麼好處。第一個吃螃蟹的雖然在理論上是英雄,可又有誰記得他是張三李四?
因此又有第二條原則,叫做“不為天下先”。
所謂“不為天下先”,不但是“不為戎首”“不為禍始”,而且也“不為福先”。也就是什麼事都不要走在前面。壞事固然不能帶頭幹,好處也不能得在前面,因為那會遭人嫉妒。一兩個人嫉妒問題還不大,如遭眾人嫉妒,那就要倒黴了。最好是“隨大流”。既不用擔風險,又不用費腦筋。就算錯了也沒關係,反正“首惡必辦”,“脅從”則可以“不問”。衝在最前面的人犧牲倒下之後,勝利的果實豈非正由中下游者享用?
這正是群體意識的體現。在一種“群體至上”的文化中,個人總是渺小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