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3/4 頁)
位——《政法系統“清理門戶”》。
看來,1998年的夏天確實是一個極不平靜的夏天。不過,沒幾天就到立秋了,秋天來了,長江流域的大水還不退去嗎?國家氣象局預報說,近日長江流域又有降雨雲系生成。
二、築堤與防蛀
治水要築堤,治國要立法。堤壩是防範洪水氾濫的基本“法律”,法
律是規範社會的一道“堤壩”。
對於滔滔的洪水來說,堤壩就是阻止其氾濫成災的最基本的“法律”。
對於一個國家來說,法律是規範所有公民行為準則的一道“堤壩”。
治水要築堤,治國要立法。
黨的十五大報告指出,依法治國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誌。這是我們黨對法制與精神文明建設的客觀關係認識的進一步深化。
新中國成立後,具有五千年悠悠文明史的東方古國,步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歷史,實現了開天闢地新的歷程。開國之初,黨和國家便要把新中國建設成為一個高度民主和高度法制的強國。民主與法律,看起來是相互對立、相互制約的關係,事實上是相互依存、相互共生的魚水關係。倘若沒有自由作為終極目標,立法便變得盲目而不合民意國情;反之,社會主義的法制不能完善起來,民主便不受保障,將成為一種新的“烏托邦”。法制是民主的前因與保障,民主亦是法制的前提和結果。
我們不妨先簡單回顧一下新中國的民主法制建設歷程。
1949年10月30日,剛剛開國一個月的新中國,根據《中央人民政府組織法》的規定,中央人民政府司法部成立。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頒佈後,改稱中華人民共和國司法部,同時在各大行政區成立了行政區司法部,大行政區撤銷後,陸續建立了省、自治區、直轄市司法廳(局)和地、市司法行政機構。新中國成立後的10年間,初創時期的司法行政機關在改革舊的司法制度,建立健全地方各級司法機構,研究和制訂法律、法規,建立律師、公證制度,創辦政法院校,培訓司法幹部,開展法制宣傳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為鞏固新生的人民政權,促進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事業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然而,到了1957年下半年,法律虛無主義開始抬頭,律師制度、刑事辯護制度,法律監督制度等都被當成資產階級觀點予以批判。司法行政工作遭受了嚴重挫折。1959年4月,司法部和各級司法行政部門相繼被撤銷。是時,在司法實踐中出現了用大辯論、大批判、群眾專政、群眾管制代替正常的司法程式的現象,使已經制定的法律和形成的制度得不到執行,出現了有法不依,以言代法的嚴重情況。這種極不正常現象持續到1966年,十年浩劫爆發了,黨和國家經歷了建國以來最嚴重的十年動亂,公、檢、法等司法機關成為被“砸爛”的物件,人民吃盡了“無法無天”的苦頭。
中國幾千年的封建統治,雖然也冠以各種法與罰的名目,其實是皇上天子們的意志體現,所謂“金口玉言”,“君讓臣死臣不得不死”,是典型的集權專政,是人治。“文革”期間,砸爛了司法機關,剛剛從人治轉入法制的司法建設由癱瘓而產生了倒退。
1976年粉碎“四人幫”,結束了十年動亂。鄧小平同志重新走上中央領導崗位後,以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的膽略和氣魄領導撥亂反正,在關鍵時刻扭轉中國歷史發展航船的舵輪,帶領中國人民實現了偉大的歷史變革。1978年,鄧小平同志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這篇重要講話中,既總結了“文化大革命”踐踏法制,廣大幹部群眾慘遭非法迫害的歷史教訓,又從新時期的經濟建設發展的需要著眼,對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的一系列重大問題提出了鮮明的主張。他指出:國要有國法,黨要有黨規黨法。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須加強法制。必須使民主制度化、法制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小平同志尖銳地批評了那種把領導人說的話當做“法”,不贊成領導人說的話就叫做“違法”,領導人的話改變了,“法”也就跟著改變的現象;指出應該集中力量制定刑法、民法、訴訟法和其他各種必要的法律,經過一定的民主程式討論透過,並且加強司法機關,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做出決議,提出在全黨工作重點轉移的同時,必須加強社會主義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具有穩定性、連續性和極大的權威性。小平同志的這些重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