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部分(第3/4 頁)
爭取了寶貴的時間。
47.四平決戰之一:老八路厲害
自國民黨第刀軍在大窪、金山堡遭到打擊後,即放棄從左翼迂迴四平的打算,改向右翼新1 軍靠攏,並於4 月17日逼近四平;同日,新50師則由紅牛哨沿鐵路進至廟子溝以北、四平以南之山地;新38師於18日進佔四平以西之老四平,下午伸至以西的泉眼車站,並以小部隊向四平西北之任家屯方向活動。至此,四平已被國民黨軍弧形包圍,東滿、西滿之鐵路交通被截斷。鄭洞國、梁華盛親臨前線督戰。鄭洞國、梁華盛均為國民黨軍中所謂優秀軍事指揮官,參加過緬印遠征作戰,接受過美式軍事教育,這次親自抵近前線指揮,可見其對四平地區作戰的重視程度。
為迎接日益迫近的四平保衛戰,根據中共中央關於堅持控制四平的指示,東北局於4 月初在梅河口召開會議,專設研究保衛四平問題。計劃於四平以南,集中優勢兵力,於進犯四平之國民黨軍以殲滅性打擊,使其從根本上失去進攻力量。東總僅以保安第1 旅第1 團及萬毅縱隊第56團兩個團兵力守備四平地區,以一部主力在正面遲滯國民黨軍,而大部主力則集中其側後的八面城、梨樹等地區,並調已完成奪取長春任務的第7 師、曹裡懷支隊、第8 旅第23團南下,第3 師第7 旅北上,投入保衛四平作戰。
為了統一指揮,東總命令成立了四平衛戍司令部,保安第1 旅旅長馬仁興任司令員,中共四平市委書記劉瑞森任政治委員,左葉、鄧忠仁、楊尚儒任副司令員。4 月初,林彪移駐梨樹,指揮四平保衛戰。
四平,位於東北平原中部,瀋陽、長春之間,中長、平(四平)齊(齊哈爾)、四(平)梅(河口)三條鐵路在此交匯,是連通東、西、南、北滿的重要交通樞紐,又是著名的糧食集散地。城北有北山掩護。城東亦有小山崗,南至瀋陽、北達長春均為一片平原,歷來為兵家必爭之要衝。
然而,四平市區地勢又比較平坦,沒有防禦的城垣。該道東區多為中國老百姓居住區,平房矮小。道西區則為政權所在地和日本僑民居住地,有部分樓房。從地形上看,四平是一個易攻難守的城市。
林彪對防禦作戰非常有研究,曾經在蘇聯養傷時寫過一些論文,並在黨內外發表過。這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具有一定的軍事學術價值,曾受到蘇聯紅軍一些高階將領,甚至斯大林的讚賞。由於這裡地形條件不太好,林彪最初佈防時並未將主力一線擺開,而只是擇其要道進行小部隊重點防禦。主力則處於機動位置,根據需要投入戰鬥。
四平市區及市北高地為萬毅縱隊56團防守;西區由保安第1 旅防禦;第二、第2 、第7 師和黃3 師主力則分佈於四平兩翼的要點地區。
為避免被動,民主聯軍主要防線在市區以內的泊羅林子,市區的西北和東北的小高地上,爭取在四平城外與國民黨軍決戰。
林彪等還要求各級指揮員奉命後,要以較大的決心堅守防線,沒有命令不得後退。這些命令對於打慣了游擊戰、運動戰而基本上沒有打過大規模陣地防禦戰的八路軍、新四軍部隊來說,是一個嚴峻的考驗。其間,防守部隊在四平城外構築了很長的一條交通壕。四平城內的小河流也被民主聯軍堵塞,讓小河漫出河床形成城外沼澤,以防止國民黨軍坦克的衝擊。此外,還在陣地間駕設了電話線,大大加強了各部間協調行動。防禦陣地內都設定了小缸、乾糧、彈藥和醫療用品,指戰員們大多為關內進入東北的老八路、老紅軍,政治素質相當高,作戰勇敢,他們士氣很高,準備同這些吃過洋麵包、喝過洋牛奶的曾參加過出國作戰的國民黨軍決一高下。
四平保衛戰是繼東北民主聯軍解放四平後的第二次激戰。其戰役持續時間之長,雙方投入兵力之多,戰鬥之激烈,影響之大在東北戰場是空前的。
四平保衛戰,從4 月18日國民黨軍進攻市郊開始,至5 月18日夜東北民主聯軍主動撤出為止,歷時31天。國民黨軍憑藉其美械裝備之優勢,在飛機、大炮、坦克掩護下,對四平進行了瘋狂進攻。東北民主聯軍晝夜浴血奮戰,粉碎了國民黨軍3 次預期佔領四平的計劃,消滅其大量有生力量,對於中國共產黨控制東北戰場局勢,建立鞏固的東北根據地產生了深遠的政治影響。
四平保衛戰大體上可分為三個階段:4 月18日至4 月曆日為第一階段,此階段國民黨軍銳氣正盛,連續猛攻,東北民主聯軍沉著頑強進行抵抗。4 月27日至5 月14日為第二階段,雙方形成對峙局面。5 月1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