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部分(第2/4 頁)
是你來拿主意,你覺得應該先幹什麼就幹什麼,不用理會我!”
“大人過謙了!”戴梓笑道,“學生的見解只是紙上談兵,也未必能在戰場上當得了真。燧發槍的確優良犀利,比起火繩槍來更加輕便靈活,即使您不說我也準備改進,照我們漢軍目前的器械來看,也算是當務之急,大人放心,學生這些年已有不少心得,待上任後一定加緊進度,一月之內,除了改良成燧發槍之外,學生還可以將射程提高至三百步外!”
林風雙掌一合,“好!我再撥調一百萬兩白銀給你,你上任後大可招攬人才,從流民中招收工人,擴大匠戶棚,爭取在三月之後,讓漢軍火器營換上燧發新槍!”
第九節
從社會學理論角度來判斷,發生在674年的這場農民起義戰爭顯得很有些不符合歷史規律。所謂大亂大治,上一次以李自成張獻忠為代表的農民軍席捲了多半個中國,按理說原本社會中淤積的矛盾早已釋放一空,新的王朝鼎立之後應該會有個幾百年的安定狀況,不過照目前的局勢來看,這個理論顯然是有點套不上去。
坦白的說林風這時心態極為矛盾,這場大規模的內戰在林風的那個歷史上是不存在的,可以說幾乎都是因他而起,不過這個時候林風根本沒有什麼主導歷史改變天下的自豪感,相反在收到了各地的戰爭情報之後他的心情忐忑不安,開玩笑,幾百萬上千萬人頭滾滾落地可不是說笑的,所以儘管林風現在在政治上已經幹練了不少,但難免還是產生了一種負罪感,不過這個時候也不是後悔內疚的好時機,所以經過一番考慮之後,他給周培公李光地等人下達了一個任務,命令他們就目前的農民戰爭做一個全域性性的分析報告。
當林風接到周培公遞交的這份研究報告時顯得有點不能置信,後世的電影電視裡不是滿篇滿紙的宣揚“永不加賦”麼?就連金庸先生的小說裡也寫得那麼感人,順治老韃子當了和尚還念念不忘的告誡康熙少收稅不加賦,怎麼照周培公的分析來看這個滿清的統治好像和明朝差不了多少?不過在仔細的翻閱了報告之後他也不得不改變看法。因為這個分析作為一份軍事報告裡面也不可能什麼誇張虛構,可以說各種論證分析都算得上是有憑有據。
從漢軍手中掌握的清庭官方資料來看,清庭戶部的明賬是:每年歲入白銀兩千四百萬兩左右,當然這個數字肯定是當不得真的,相信這些官員那還不如相信一條狗好了。根據李光地周培公的估計,清庭控制區百姓的真正負擔是白銀四千萬兩左右,這裡就出現了一個數字對比——當年明朝崇禎皇帝領導下的大明王朝,在屢屢加徵遼餉、剿餉之後全部數字也才三千七百萬兩,而且八旗入關之後搶劫了大片土地,照祖宗規矩來說這些土地也是不用交稅的,所以雖然沒有了戰爭,北方的生產力恢復得依舊極為緩慢。
其實這些年清庭也挺可憐的,幾乎從立國開始就沒有消停過,順治時代中國南北對峙,為了要消滅南明朝廷完成統一自然不可能好好的休養生息,後來南京被攻下來了,原來的李闖、張酋餘逆居然和明朝殘餘勢力來了個合流,在四川、兩廣、湖南一帶依舊鬧得玄乎,沒辦法大軍繼續征戰,待好不容易把他們消滅之後,朝廷為了安撫三個漢奸頭目,又不得不撥出國家收入的三分之一來賄賂他們,儘管如此,沒舒心幾年吳三桂還是造反了,於是戰爭機器又重新運轉,發動全面的平叛戰爭。這一切的一切,都是以龐大的軍費支撐為前提的,作為最先被征服的北方數省百姓,他們的負擔從來就沒有輕緩過。
時至今日,林風在紫禁城外一聲炮響,這個在經濟上早已瀕臨崩潰帝國又受到了沉重一擊,接近兵力真空的北方諸省驚恐萬分,為了應付近在咫尺的威脅,失去了中央制約的各個地方督撫一窩蜂的盲目擴軍備戰,於是就好像最後一根稻草似的壓垮了農民的忍耐底線。
現在農民軍的勢力已經達到了最鼎盛的時期,河南省的省府開封在來自商丘以及新鄉的兩支義軍南北夾擊下岌岌可危,其他各洲府也多有失陷,幸好前段時間緊急成立了新軍,雖然訓練不足裝備不齊,但對上義軍卻也正好半斤八兩,而各個地方的地主這時也迅速組織了協剿民團,旗幟鮮明的站在清軍一方方拼死抵抗,而義軍這邊卻派系眾多山頭林立,除了楊起隆的四郎會之外還有諸多好漢,僅林風所收到的情報上說就有十幾個頭領,各有名號比如“翻天鬥”、“滿天星”、“鏟皮王”等等,有的本是一方惡霸,有的乾脆就是綠林土匪,搶起地盤來兇悍無比,打起仗來卻狼上狗不上,所以就戰場形勢來看義軍雖然佔據了優勢,但一時半會之間卻也未必能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