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部分(第3/4 頁)
頭,就對他說道:“不敢請教中興侯對這農業研究院有何看法?”
鍾進衛一聽,收回心思道:“軟硬兩處地方,我覺得都可以改進。”
徐光啟了心中一愣,軟硬兩處地方,這是什麼意思?
他帶著詫異地表情看著自己側面的鐘進衛,準備聆聽他的高見。
“第一,就傍晚那會粗略看了下,好像那些地裡種得都很單一。”
鍾進衛說到這裡,看徐光啟想張口的意思,就補充道:“徐大人,我說的單一併不只是指地裡的作物少。”
徐光啟眨眨眼睛,心想那你指什麼?
不用他問出口,鍾進衛就已解釋了:“我看那些地全是旱地,沒有區分旱地,溼地,水田之類的區別,另外也沒看到有暖棚之類的所在。”
徐光啟點點頭,鍾進衛說的這些東西,大部分他都有考慮到過,只是還未來及實施。
因此他就把這意思給鍾進衛解釋了下,並且還說:“皇上已下詔全國兩京十三省都需提供一些當地的優勢作物或者稀奇古怪的作物,供農業研究院種植。估摸著也快有省份送到京師了,等品種豐富了之後,中興侯所說這些都會一一做起來。”
“好,這樣不錯,但最重要的是一個觀念問題,我覺得目前還沒轉變過來。”鍾進衛馬上又說了另外一件事情。
徐光啟一聽,連忙問道:“是何觀念?”
“徐大人,請問這研究院做研究是以何人為主,是那吏員為主呢還是那老農為主?”鍾進衛問了徐光啟一個問題。
“當然是吏員為主,由他管著這農業研究院,而後由下官來檢查。”徐光啟理所當然地回答道。
“錯了。”鍾進衛馬上就下了定論,否定徐光啟這做法。
“錯了?”徐光啟心中詫異,難道還能讓那些老農來當農業研究院的主事不成?
讓他沒想到的是,鍾進衛接下來所說的話恰恰是他認為不可能的這個事:“徐大人,我認為在農業研究院中,當以老農為主,吏員為輔,或者直接說吧,吏員就是為老農服務的。老農想怎麼種,需要什麼東西,吏員要一一滿足於他們,做好他們的後勤工作。”
鍾進衛說完這話,看到徐光啟那不可思議地表情,心中不由一嘆,觀念果然不是一時片刻就能改過來的。
這還算徐光啟在明末算是思想比較先進的,也還是存在士人為先的觀念。
鍾進衛就進一步給徐光啟解釋,試著糾正這大明思想開放第一人的想法:“徐大人,你說這農業研究院是幹嘛的?當然是要以農業研究為主,注重摸清各類農作物的生長規律,如何提高產量為主要目的,是不是這樣?”
徐光啟看著鍾進衛,緩緩點頭,這點是農業研究院成立的初衷,自然是沒有異議的。
鍾進衛見徐光啟點頭表示同意自己的話,就接著道:“那麼吏員能勝任這任務呢還是老農能勝任這任務,換句話說吧,誰更內行?”
這也是沒有疑問的,徐光啟回答道:“當然是那幾個老農了,否則請他們來做什麼!”
“好,我家鄉有句話,外行指揮內行,事情越做越糟。舉一個例子,比如那蕃薯吧。老農說這東西現在需要剪枝,吏員的看法不一樣,剪枝會傷害到蕃薯,不同意這麼做,如此一來,老農還會去剪麼,會依據自己的經驗去做麼?”鍾進衛的身子稍微傾向徐光啟,問他道。
徐光啟在腦中想了一會,搖搖頭道:“不會。”
他可以預見到,一旦吏員和那幾個老農發生意見上的衝突時,肯定是以吏員的意見為主。
鍾進衛輕輕一拍手掌,笑著道:“這不就結了。因此,在其他地方暫且不說,光這研究院中,必須聽內行人的,也就是說,吏員必須聽老農的。”
“這。。。”徐光啟說不出話來了,士農工商,這士要聽從農,好像不符合常識。
鍾進衛見徐光啟一時好像接受不了,就又苦口婆心地說道:“理想的研究院,其實是內行指揮內行,有經驗豐富的老農當研究院的一把手,行政經驗豐富的吏員當二把手來輔助一把手。還有一個,只要是研究院的研究員,不管是誰,最好都要識字。如此一來,互相溝通,檢視相關書籍,或者把自己的研究成果整理成冊,對於農作物的研究,都會有事半功倍之效。”
鍾進衛見徐光啟終於露出若有所思的神情,就趁熱打鐵道:“徐大人,你想,這農作物的實驗,需要記錄各種資料吧,養份,土壤,水份,枝葉等生長情況。如果量少,我相信就算不識字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