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部分(第2/4 頁)
至蘇州,皆無梗阻。乃甫到常州,即接楊輔清來文:力陳由浙入閩之利。秀成亦念欲顧東南,須阻斷清軍糧道,方足使東南穩固,庶可以北伐也。遂贊成楊輔清之議,改令李世賢重顧浙江,兼應贛省,令黃文金顧贛,而以魏超成助之;並令陳宗勝重顧皖、贛之間,即準令楊輔清南下。
卷: 那楊輔清既接李秀成迴文,亦以入閩為是,惟秀成迴文之意,仍注意北伐,故並囑楊輔清道:“伐閩以斷敵軍糧道,自是要策。但鄙意仍重北伐,若既下福州之後,即留將駐守,宜速回軍,以固天京根本可也。”楊輔清道:“豪傑之士,所見略同,吾意決矣。”乃即報之洪秀全,將發兵而南。
卷: 廣西一帶,有陳金剛起事,欲附太平天國,乃致函於楊輔清道達意見。
卷: 楊輔清道:“此人正合用著也!”原來陳金剛部下,亦擁眾萬人,有部將江志、侯臣、戴鄭金等,頗稱敢戰,故縱橫於廣東之肇慶、羅定、以迄廣西,清兵屢疲於奔命。楊輔清因此以為陳金剛可用,並對左右道:“兩江清兵之糧,仰給於廣東、福建;兩湖清兵之糧,仰給於貴州、廣西。今吾下閩省,以斷清兵於兩江運道;即以陳金剛牽制廣西,亦足斷清兵於兩湖運道,並足為翼王聲援也。”乃奏知洪秀全,以王爵封陳金剛;並封江志、侯臣、戴鄭金為列侯,令其分攻桂省去後,楊輔清摒擋各事,發兵六萬,由寧國南下,先後陷徽州、淳安等處,復破嚴州、金華,所向披靡,遠近震動,直趨處州。時清廷以慶瑞為知兵,飛調慶瑞為閩浙總督,以拒楊輔清。那慶瑞探得楊輔清軍勢浩大,恐不能抵敵;乃六百里加緊求救於曾國藩。那時曾國藩自分兵十道,攻退黃文金、李世賢后,軍勢復振。及接慶瑞告急之報,即派總兵朱品隆、江長貴,各領兵七千人,分道往援慶瑞。此時慶瑞部下士卒二萬人,連著旗兵共有二萬餘人,由福州過單陽,直抵溫州,移向處州進發。沿途聽得楊輔清領大軍六萬,將由浙南下,乃謂左右道:“楊輔清在洪秀全軍中,號為能將,自李秀成、陳玉成而下,彼即與李世賢齊名。其部下又能征慣戰,且數倍於我。彼若先得處州,將乘勢南下,那溫州地方瀕海,我軍水勢未備,難為犄角。不如先踞處州,方為上策。”隨率人馬趨處州;再一面催曾國藩發援應。
卷: 將抵處州,探得楊輔清本部,離處州城只有三四十里,瑞慶欲候曾國藩救兵到時,然後出戰,是夜在城樓上從高北望,見楊輔清本部旌旗齊整,刁斗森嚴,不覺駭然。謂左右道:“楊輔清人馬何其眾也!想不出明日來攻城矣!”次早傳令軍中,嚴密守禦,不想自晚至暮,並不見楊輔清來攻城,慶瑞心中大疑。自忖道:“楊輔清南下,應在急戰;不來攻城,其中必有別謀。”正在疑慮,忽探馬飛報:楊輔清現派兵四處查察小路,大營向西路,不知何意?慶瑞拍案道:“楊輔清軍中必無六萬人馬,不過虛張聲勢耳!吾方以大兵先扼處州,波即不敢越處州而過矣。今計曾國藩救兵非旬日可到,若被楊輔清借越小道,直達閩境,沿途號召,後患方長。今不可不戰。待今夜再看情景如何,即準備戰事可也。”及到夜分,果見楊輔清大營已移向西邊,且計其燈火,亦不如前夜之眾。慶瑞益決,言曰:“吾兒為楊輔清所賺。今觀之,乃知其不攻處州,自有原因耳。”遂下令明日五更造飯,平明起兵。時楊輔清自知人馬多眾,慶瑞必不敢遽出,將緊守城池,以待援兵。是終難人閩,乃獨不攻城,惟尋覓小路,故作偷渡狀,並將大兵分道,向山林埋伏,減少旌旗以誘慶瑞。徐探得慶瑞軍中半守城裡,半守城外,忽然並將城內各軍,亦大多移出,營中頗有舉動,楊輔清道:“慶瑞將出兵矣!”便傳令軍中:如慶瑞兵到時,以偽敗誘致之;若見中軍大紅旗高舉,便是慶瑞中計,各路伏兵可一齊殺出。復飛令魏超成,由贛甫攔人閩境,以擾慶瑞之後。分拔既定,亦於五更造飯,專候清兵。
卷: 不多時慶瑞已統大兵齊至,遠望見楊輔清旗無多,益輕視之,促軍直前,約離不得十里,清兵一齊發槍,向太平人馬攻擊。楊輔清亦督兵接戰。慶瑞點數楊輔清軍中,約不及二萬人,遂於馬軍在前,步軍在後,竭力猛戰。自辰至午,楊輔清勢似不敵;慶瑞左右指揮,並令如敵軍一敗,即猛力前進。說猶未了,已見楊輔清引軍退,且戰且退。慶瑞督兵追之。
卷: 原來西北一路,頗多山林,且林木叢雜,地亦崎驅,時楊輔清方率兵而走,後路人馬,且約有幹人,向清兵投降。慶瑞更無思疑,以馬軍直躡楊輔清之後,約追二十里,地益難進,左右皆諫道:“此處地勢頗不便用兵,楊輔清恐非真敗也。”慶瑞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