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部分(第2/4 頁)
、8萬噸無縫鋼管、1萬噸不鏽鋼、1萬噸法蘭等。
由於有這等驚人的工業實力,此村成了全國旅遊參觀的熱點,每年旅遊人次超過100萬人次。全村380戶村民家家住上了400-500多平方米、水電氣全通的別墅樓。此村每家村民的資產據說都在100多萬元,最少的人家存款也有20多萬,最多的人家存款有2000多萬。
華西村眼下正在興建新的別墅樓,外表是歐式造型,內裡是中式結構,屋內一律中央空調,最大的別墅面積有600多平方米。村主吳仁寶自豪地說,“我們的新房子與世界上最好的比稍微落後一點。”
華西村的面積只有0。96平方公里。在這不到一平方公里的範圍內,財富達到了高度的集中。但儘管華西村如此發達,也僅僅是江蘇無錫農村中的一個小小角落,它與城市化無緣,與第三產業無緣。這樣的工業化到頭來有多大的社會效益?除了象傳統的地主一樣在原地發展,它的影響對整個社會來說十分有限。它的資源對現代化的貢獻十分有限。特別是一旦將來情況發生了變化,這種孤立的發展,很可能也隨著衰落下去。這就是吳仁寶整天提心吊膽的原因。這種被戶籍制度遏制的發展難道現在還不值得我們注意和思考嗎?這些資源本來可以發展出多少個新興城市?衍生出多少個市民空間和公共領域?但這一切都被僵死的戶籍制度扼殺淨盡。村民仍然是過去的村民,文化仍然是傳統的文化。這就是中國當代工業化的縮影。
另外還有一個例子就是北京西南方向房山區的田村河。這是一個與華西村相同的富裕村,有興趣者可去參觀。
5,如何評價計劃經濟和趕超戰略?
敘述完中國建國後50年來走過的路,現在有必要對這段歷史作些回顧與評述。如何評價建國後中國所實施的重工業優先發展戰略?當前的學界對此有完全不同的看法。肯定派有之,否定有之。並且,隨著新左派的出現,肯定派意見幾有佔上風的趨勢。有的學者居然把外國學者的觀點奉若神明,一再搬用某些觀點,例如一位外國學者在書中這樣寫道:
“在毛澤東時期,工業總產值增長38倍,重工業總產值增長90倍。從1950年到1977年,工業產量以年平均13。5%的速度增長;如果從1952年算起,那就是11。3%。這是全世界所有發展中國家和主要發達國家在同一時期取得的最高增長率;而且,中國工業產量在這個期間增長的步伐,比現代世界歷史上任何國家在迅速工業化的任何可比期間所取得的工業增長步伐都快。' 莫里斯·邁斯納,《毛澤東的中國及其發展》,482-483頁。'
“在現在被譴責的‘文革十年’裡,農村中、小學的註冊人數引人注目地增加了,十年裡小學的註冊人數從大約1。16億增加到1。5億人,中學的註冊人數從1500萬上升到5800萬人。” ' 莫里斯·邁斯納,《毛澤東的中國及其發展》,424頁。'
這種觀點很是受到國內一些新左派學者的讚賞。甚至連楊繼繩同志的書中也對當時中國經濟的發展成就作了如下的描述:“毛澤東治國初期,國家經濟迅速復興。“文化大革命”前的1965年和1949年相比,鋼產量增加了76.4倍,石油產量增加了93.3倍,原煤產量增加了6.25倍,水泥產量增加了23.8倍,糧食產量增加了72%。1965年,國有企業擁有固定資產1445.8億元(按當時匯率約為1200億美元)。即使把比較混亂的“文化大革命”期間也考慮在內,其增長速度也是很可觀的。從1950年到1977年,工業總產值每年以13.5%的速度增長。改革起始年代1978年和1952年相比,國民收入由589億元增長到3010億元,增長了4.11倍,財政收入由183.7億元增長到1121.1億元,增長了5.1倍。”'見《鄧小平時代》,'
但是,這種發展戰略的巨大代價便是懸殊的城鄉差別、緩慢的城市化程序以及不平等的國民待遇。可能有人不同意我這種說法,有人會說,假如不用這種手段集中原始資本,中國的工業怎麼能這麼快發展起來?的確,如果不用蘇聯式的計劃經濟模式發展,那就只有用資本主義的方式發展。這種方式是可以想象出來,如在農村透過競爭,產生新的地主和商業資本,然後將資本轉移到工業中來,轉移到城市中來,最後再與國外資本相結合,發展成跨國資本和跨國企業。這種模式建立在私有制和國有混合的基礎上,市場經濟的基礎上。中國的經濟和社會到底以哪種模式發展會更好?現在的確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