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3/4 頁)
犧牲,中越兩國人民都建立了獨立的國家,中越兩黨也分別成了各自國家的執政黨。
1956年11月21日,胡志明主席在河內歡迎周恩來總理首次正式訪問越南的宴會上,曾當眾介紹周恩來說:“周恩來是我的兄弟,我們曾在一起共甘苦,一起做革命工作。他是我30多年來的親密戰友。”周恩來在講話中也談道:“胡主席剛才提到我個人在30多年前認識了他。是的。34年前,我在巴黎認識了胡主席。他是當時我的引路人,他當時己是一個成熟的馬克思主義者,而我那時候還剛剛加入共產黨。他是我的老大哥。1922年,我在巴黎地下鐵道第一次見到他,就給我留下了十分深刻難忘的印象。”
1923年6月,胡志明作為各殖民地國家農民的代表,從巴黎來到莫斯科,準備參加同年10月召開的農民國際會議。在農民國際會議上,胡志明當選為執行委員會委員。大會結束後,胡志明一度回到巴黎,同年年底,又回到莫斯科。繼續在東方大學學習,並進行理論研究二作。在東方大學,胡志明常常同在巴黎時就已認識的中國同志共同討論列寧關於民族殖民地問題的學說,分析被壓迫民族解放運動的形勢。馬克思列寧主義革命理論的指導,使胡志明和中國同志之間的友誼和感情進一步加深了。
在莫斯科期間,胡志明曾主編《中國和中國青年》一書。這本書,胡志明最初是用法文寫的,並在法國出版,1925年在莫斯科出版了俄文譯本。張太雷作為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駐少共國際的代表,為胡志明撰寫這本書提供了許多關於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活動情況的檔案和材料。與此同時,胡志明還在莫斯科撰寫了大量文章。這些文章,有的寄回巴黎在《窮苦人報》、《人道報》和《工人生活報》上發表,有的在莫斯科共產國際的機關刊物《國際通訊》上發表。這些文章,有不少是以中國和中國革命為題材的。
1923年11月9日,胡志明以阮愛國的名字,在巴黎的《工人生活報》上發表了《英國的殖民政策》一文。文章揭露了英國帝國主義在中國進一步推行殖民政策的陰謀。他希望中華兒女團結起來,和帝國主義進行殊死鬥爭,直到鬥爭取得勝利。作為農民國際執行委員的胡志明,在莫斯科期間同中國同志接觸的過程中,對中國的農民問題有了一定的瞭解。
1924年1月4日,他發表的《中國農民的景況》一文,對中國農村的階級分野、地租形態進行了分析,著重指出了在三座大山壓迫之下廣大中國農民處於極端貧窮的地位。文章最後強調:“要消除上述現象,中國同志必須深入發動群眾,教育農民,使他們真正認識自己的強大力量和權利,並有足夠的能力可以實現耕者有其田的口號。”
胡志明在莫斯科完成的最重要的著作是《法國殖民制度的罪狀》一書,1925年在法國出版。在這本書中,胡志明以大量事實揭露了法國殖民者在印度支那的罪行,成為討伐殖民主義的檄文,這本書的出版,就像在殖民主義的營壘中投下的一顆重磅炸彈,在這本書的後面附有胡志明寫的另一篇文章《寄給越南青年》。在這篇文章中,胡志明號召越南青年趕快行動起來,勇敢地投入到爭取國家獨立、民族自由的鬥爭中去,文章說:“可憐的印度支那!如果您那些暮氣沉沉的青年不早日復甦,您將沉淪無底!”文章還滿懷深情地讚揚了追求革命的中國先進青年。胡志明希望越南青年向中國青年學習,學習他們堅韌不拔的反帝愛國精神。這篇文章對喚起越南青年投身革命,為爭取民族獨立而鬥爭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1924年底,胡志明離開莫斯科,來到中國的廣州。廣東是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的故鄉,是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策源地。進入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之後,由於中國共產黨實行反帝民族統一戰線的政策,廣東成為全國革命的中心,成為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革命根據地。胡志明來到廣州的時候,正是以廣州為中心的中國革命搞得熱火朝天的時候,在這種非常時刻,作為享有國際聲譽的一位無產階級革命家,一面積極參加中國的大革命,一面透過多種渠道,精心地領導著越南人民的反帝鬥爭。就在胡志明到廣州之前,即1924年9月,在中國的北方爆發了第二次直奉戰爭,即以吳佩孚為首的直係軍閥集團同以張作霖為首的奉系軍閥集團之間的戰爭,胡志明透過這場戰爭,看到了帝國主義列強加緊侵略和控制中國的野心,於是寫了《亞洲的一些問題》一文,發表在1925年初出版的第19期《國際通訊》上。在這篇文章中,胡志明抨擊了帝國主義擴大侵略中國的陰謀,讚揚了以孫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