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3/4 頁)
為條件不同了。必須學會取勝法軍的辦法,必須會打既勇敢又巧妙的仗。最重要的是巧妙,因為敵人的武器裝備比越南強。還要幫助他們把敵軍工作做好。優待俘虜,這是取勝的寶貴經驗。”
“同志們還要發揚艱苦奮鬥的精神。”毛澤東最後強調說。“我知道,派你們去的地方很艱苦,面臨著很艱鉅的任務,要打擺子,有犧牲的危險,要多準備克服困難,不要多作如意打算。我們共產黨人要能夠吃苦,要作長期艱苦奮鬥的打算,盡你們最大的努力,圓滿地完成中央交給你們的任務。”
在軍事顧問團入越前,中共中央派駐印支共中央聯絡代表羅貴波,於1950年3月中旬抵達越北印支共中央所在地,首先與越方商討如何幫助人民軍在邊界發動一次戰役,打破法軍對越北的攻勢和對邊界的封鎖,開闢越南通往中國的交通線,以利於取得中國的直接援助。羅貴波就邊界戰役的作戰方向和戰役的準備工作, 反覆同越方進行磋商,並親自勘察了交通線。為實現這一戰略決策,中共中央軍委責成中南軍區和西南軍區,於4月初開始按計劃完成對人民軍所需武器彈藥的調集、運輸和支付;同時由廣西省軍區抽調一個汽車團,開闢從柳州經南寧入越的運輸線,運送援越物資,為邊界戰役提供後勤支援。
與此同時,根據越方提出的要求,經中共中央同意,人民軍新建的第三○八師和二○九、一七四兩個團開到中國境內,由中國給予更新裝備和幫助訓練。雲南、廣西兩省軍區奉命在雲南硯山和廣西靖西分別設立訓練基地,並於5月中旬開始實施裝備和訓練任務。為解決在中國境內越軍部隊的後勤保障和加強援越物資的運送工作,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於1950年8月6日在南寧設立辦事處。
1950年7月7日,陳賡離昆明赴越,途經硯山訓練基地,在瞭解對人民軍裝備、訓練情況和聽取人民軍師、團幹部介紹敵情後,認為把戰役的主要方向放在東北邊界的高平地區是適當的。陳賡在入越途中,繼續進行細緻的調查研究,對法軍的兵力部署、作戰特點、工事構築及人民軍的戰鬥力和幹部思想進行了分析研究,初步形成了邊界戰役的作戰方案。
7月27日,陳賡抵達越北太原市附近印支共所在地,會見越南領導人。胡志明一見陳賡,立即迎上前去,同他熱烈擁抱。早在中國大革命時期,胡志明就在廣州結識了陳賡,如今,這兩位老戰友又在越北戰場上重逢了,當然是分外高興。陳賡在太原住了5天。每天,胡志明都和陳賡在一起,大家促膝談心,商量組織邊界戰役的有關問題。
當時,對於如何進行邊界戰役,眾說不一。有人極力主張乘法軍不備,先攻佔四號公路最北端的重要據點高平。胡志明就此徵求陳賡的意見,陳賡當即陳述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越南人民軍在越北戰場作戰的指導方針,主要應著眼於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以便改變敵強我弱的態勢,爭取自己的主動權。從目前的情況來看,人民軍還缺乏攻堅作戰的經驗。而高平法軍兵力集中,工事堅固,一開始就打高平,不容易取勝。最好是先打位於高平、諒山之間、敵人兵力較少的據點東溪,將四號公路攔腰切斷,痛打敵人。然後南下圍攻七溪,迫使高平、諒山法軍出援,人民軍可在中途包圍他們,消滅他們。這樣最後拿下高平就比較有把握了。
胡志明覺得陳賡意見很有道理,立即主持召開中央常委會進行討論,並作出決定,採納陳賡的作戰方案。在作戰方案確定之後,陳賡離開太原奔赴邊界前線之前,胡志明邀請陳賡到自己的住處共進午餐。兩位老朋友邊吃邊談,他們共同回憶起大革命時期在廣州、抗日戰爭時期在延安的一些往事。交談中,胡志明對陳賡在制定邊界戰役作戰方案時表現出來的謀略十分讚賞,他順口吟詠出這樣兩句詩:“亂石山中高士臥,茂密林中英雄來。”以此來比喻他和陳賡的會見,把陳賡稱作運籌帷幄的英雄。
戰役方針確定後,7月31日陳賡離開太原市,前往高平附近的廣淵,同越軍總部和韋國清率領的中國軍事顧問團會合,一起制定戰役的具體作戰計劃。當時,越南東北邊界地區,敵軍共有13個營約11000餘人,部署在第四號公路北至高平南至諒山的一條線上。越軍集中兵力2萬多,其中包括中央根據他的大部分戰略機動部隊和邊界各省的地方游擊隊。8月16日,胡志明在高平前線召開高階幹部軍事會議。陳賡應邀在會上作了關於邊界戰役作戰計劃的說明和報告。
“邊界戰役的作戰計劃,是根據越北戰場總的態勢和高平、東溪、七溪、諒山、亭立一線的具體敵情以及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